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南京的这次疫情会不会大面积爆发?预计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2023-07-01 10:13热度:3230

[比心][祈祷]肯定不会大面积爆发!依据将近两年的抗疫经验和祖国各地对点状间断式突发疫情的抗疫规律的科学认知,只要发现疫情就会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消灭!最可怕的是病毒悄悄进村,在暗地里传播而没有被发现。一旦发现,也就意味着三周内基本结束。

南京疫情还会持续多长时间?

有人说:用高科技文明,对付病毒,就是一场降维打击!

其实恰恰相反 ,应该是人类正在遭受病毒的降维打击!

病毒一边疯狂的攻击人类,一边在悄悄的拼命升级!

就算是某个城市,经过长时间的最大努力,又只能达到让病毒暂时告一段落,什么它再卷土重来,谁也不知道。

就为了这个暂时性的胜利,每个被感染过城市,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让你封城!让你暂停!让你劳民伤财!让你们的文明,停止进步!

这也许就是病毒的终极目标!

疫苗有用吗?

新冠病毒能被人类消灭吗?

这两个问题,没有答案。

其实没有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

与病毒和平相处吧!

正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半公开,半隐蔽的方式进行超级传播!

人类正在遭受病毒的降维打击

南京的疫情,不会没完没了,很快就能暂时告一段落!

但全世界的疫情,会一直持续下去!

病毒的升级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的对抗手段。

病毒让人类“降维”,也会让人类“升维”,一场又一场的疫情,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基因”!

一场又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必戴的口罩、仔细消毒的日用品、公共交通上的“安全”距离等等。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类能将一个新行为坚持21天,那就会变成一种新的习惯。

从最初的不习惯到自觉遵守,从慢慢适应到习以为常,疫情在影响着每一个“你”的同时,也造出新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文明。

这些新的生活习惯、社交方式乃至文化心态,在时间长河中融合沉淀,正在展开一个新的未来。

比如,疫情期间,家住南京的张羽在家吃的每一顿饭,都显得格外的有“仪式感”。餐桌上,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套不同颜色的,属于自己的专属碗筷。

养成这种使用公勺、公筷的习惯,张羽家已经坚持了三周,也正是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

以前,张羽家的老人,总效果与用自己的筷子,往孩子碗里夹菜,张羽明知不卫生,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疫情发生后,张羽借机向家人发出倡议:为避免交叉感染,从今天起,我们在家里吃饭开始使用公筷吧。

话一出口,家里气氛,瞬间就冷了下来!

又没外人,还要分着吃饭?

“你是不是嫌弃我们老两口!”

婆婆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张羽完全理解老人的情绪,就像刚开始让他们戴口罩一样,他们肯定觉得不习惯,在家里使用公筷也需要一个过程。

于是,张羽开始做婆婆的工作,不断给她转发微信灌输各种知识,在她的不断坚持下,婆婆认可了这一做法。

就这样,张羽家的公筷与公勺摆上了桌。但她发现,只有一双公筷,很容易和个人的筷子混淆,于是她又买来了不同颜色和花纹的筷子作为公筷,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双,三周坚持下来,使用公筷已经变成了家中的习惯。

这算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吧!

面对疫情,面对令人谈之色变的病毒,人类心态正在转变,我们的共情正在加强!

如果说,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社交方式的冷热变化,是疫情下社会的浅表改变,那么人们面对灾难、死亡、生命与自然等需要严肃对待的课题时所展露出的变化,则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心态转变。

《重疫之下的城市》一文中写道:“街道冷冷清清,空荡荡的,因为不能出去就看了半部星际,科幻看多了,会让人觉得,人类已经能占领全宇宙了!

但是,面对小小笨蛋,自认为是最高维度的人类,简直不能接受,自己正被病毒胖揍的结果。

其实 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21世纪的人类,已经发射了量子卫星,正在探索火星,可面对小小的病毒时,竟然只能最原始地“隔离”方式来应对扩散,用自身免疫力来抵抗死亡的威胁。

面对自然,人类应该懂得谦卑! 这是疫情下,很多人的共同心态。

对于这种谦卑的心态的一个佐证是:旧作《花冠病毒》,在孔夫子旧书网一度喊价高达800元。

《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名列最受读者关注的图书,出版社不得不加印几万册投入市场。

而我的新书《疫满全球》已经存稿一百多万字,但是,却被所有的网站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敏感时期,不敢收录!

有一位作家朋友,疫情初期重读了《鼠疫》后,他写道:

人类可以从书所记述的大瘟疫中,汲取力量和经验教训,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人类总以为,自己是是宇宙中最高级的生命!

其实,人类错了。

人类的生命才是最弱的生命!

但是,人类也不要悲观,是因为我们在接受降维打击的同时,也得到了的很多能让我进步的东西。

加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