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最近在乌克兰城镇布查发现的集体屠杀平民事件到底真相如何?

2023-07-01 14:33热度:2386

但是普京已经没有机会和美国撕逼了,以后的时光,他和美国之间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战斗。因为他已经无路可退。南联盟的几位前领导人和将军们的遭遇已经给普京的未来下了定论:要么战斗,要么上国际法庭,接受西方国家的凌辱。从西方国家开始炒作布察惨案开始,普京就已经没有了退路。

在乌克兰方面爆出布察惨案之后,俄罗斯方面的回应是相当积极的,一方面他们表示这绝不是自己所为,一方面在联合国提出调查要求,还对帮腔乌克兰最欢的英美两国分别提出交涉,要求进行联合调查,可是英美根本不为所动,单方明开始对这件事情进行定性,认定这就是俄罗斯犯下的反人类罪,而美国已经着手部署,要把俄罗斯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里踢走。从爆出惨案到美英出手,一切都如行云流水,就像早就准备好的一样。

今年是2022年四月五号。相信现代法医学,科学技术。人证物证,现场目击证人。会给全世界吃瓜群众一个公正的真相。时代的悲剧,战争的受害者。惩罚凶手把历史的罪人送上断头台的一天不会太远。

国际空间站寿命到期了会坠毁吗?将来是只有中国有空间站吗?

国际空间站项目最早是由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当时主要是基于多国合作共同开发探索天空的初衷出发,但是整个项目直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重新加入后才基本开始。国际空间站第一个功能舱段曙光舱直到1998年才正式由俄罗斯发射升空,之后经过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之下,直到2011年才完成了设计计划中的所有舱段的发射组装任务,至此国际空间站的全貌才真正展现出来,共有13个舱段,重量也达到了400余吨。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寿命是15--20年时间,但是从第一个曙光舱发射升空至今已经20年时间了,而且从国际空间站这么多年的运营情况来看,其真实寿命要比计划中的快得多,主要是因为宇宙中的各种强辐射和太空碎片会对国际空间站的各个舱段造成损害,所以除了最早由苏联和美国发射的核心舱段外,其余的舱段虽然发射时间较晚,但是从国际空间站的运营方美国NASA和波音公司公布的消息来看,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已经快要到头了,本来预计在2022年退役,但是在后期的维护升级中也相对应的延长了其服役寿命,不过从国际空间站的现状来说可能服役不到官方宣称的2028年时间,应该会在2024年正式退役,并以主动坠毁大气层的方式结束其服役生涯。国际空间站的发射从人类科学探索角度来说意义是巨大的,因为国际空间站的成功建设为人类研究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提供了一个可以长期在轨观测的平台。其次国际空间站也可以在平时为地球上的各个地区的天气活动、海洋开发等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参数。同时可以在空间站内部进行一些在地球上不能实现的生命科学试验等,为人类了解宇宙的起源、地球地壳活动、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命变化等提供一个科学高效平台数据,比如美国就曾经将同为航天员的双胞胎兄弟一个送入太空长期生活,另一个则继续留在地球,观察太空环境是否会对人体的生理基因结构产生影响等,当然这个结果还是计较喜人的,研究发现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双胞胎兄弟在外表上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长期生活在太空的弟弟看起来比生活在地球上的哥哥要年轻许多。当然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上还进行了绿色植物的栽培等科学实验,这些生命科学试验更是为以后人类登陆月球、火星等其他星球提前提供了科学数据。但是太空环境毕竟要比我们预计的危险、复杂的多,比如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俄罗斯在1998年发射的曙光号功能舱,原本设计主要是用于维持整个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营,而且其原始设计寿命只有13年时间,虽然后期曙光舱从功能舱转变成了整个空间站的核心舱段,也不再负责整个空间站的日程运营任务了(后期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提升任务主要由定期抵达空间站的飞船负责整个空间站的轨道提升任务)。从运营寿命来说曙光舱早已经超期服役多年,现在基本上是作为整个空间站的框架舱段存在。这几年国际空间站在轨运行多年,也经历了很多会严重损害空间站存在的事情,比如多次躲避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冷却系统失灵、病毒感染、气体泄露等严重事故。所以留给国际空间站在轨运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毕竟现在其仅仅具备轨道紧急躲避的能力,平时的轨道高度运营维护任务已经全部外包给外挂的航天器了,再加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不断影响着国际空间站的正常在轨运行,国际空间站在未来几年退役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当然为了在在轨运行的其他卫星保留一个相对干净的运行轨道空间,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方式也会和前苏联发射的那7个空间站一样,以坠毁大气层烧毁的方式消失。当然在确定退役时间后,平时在轨生活的航天员也会相继搭载俄罗斯的联盟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而国际空间站在失去补给后,也会因为运行速度的不断下降而降低运行轨道高度,最终会和稠密的大气层接触而烧毁(从现阶段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来说,其必须得经过变轨受控的方式坠毁在大气层中)。

那国际空间站在未来十年内退役后,最有可能接任的从现阶段来看也就只有我国计划在2022年发射升空的空间站了,因为空间站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要有强大的太空建设实力外,强大的国力支撑更是整个项目的基础。而我国在航天建设上目前所需要的发射火箭、核心舱段基本已经完成,比如发射空间站的长征5号火箭早在2年前成功发射,而专为空间站建设研制的长5B也计划在明年年终择机发射,空间站的“天和”号核心舱段实际模型也亮相于今年珠海航展,所以从时间节点来说,在国际空间站在2024---2028年退役的这段时间和退役后至少5年以上的时间内,太空中的大型空间站将只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当然未来太空中还是会出现更多的大型空间站,而这些未知的空间站不管是我国发射的还是其他国家发射的,都会继续在太空中为人类的科研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英语: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称ISS),是一个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巴西以及部分欧空局成员国(11个国家)共计16个国家共同参与研制的大型载人航天器。由于美国的反对,我国没能加入其中。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由美国前总统里根于1983年首先提出,十年后的1993年完成设计并开始实施。从2001年至2006年,国际空间站完成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能力。其工作寿命为15~20年。

2012年的时候,空间站共有俄罗斯、美国、欧盟和日本发射的13个舱,重量达400吨。

空间站预计将于2024年到期退役,不过各成员国正在努力确保其寿命能够延长到2028年以后。

▲国际空间站

空间站的运行轨道

国际空间站运行在轨道倾角51.64°,近地点400.2 km ,远地点409.5 km的椭圆形轨道上。

这一轨道高度处于距离地表160公里到20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而在这个轨道高度范围内,受地球引力的牵引,航天器既不会飞到太空中,也不会因为没有动力而立即坠落到地球,航天器无需动力也能维持绕地球的运动。

空间站的轨道周期为92.65分钟/圈,也就是说它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绕地球转一圈,每天可以绕地球转15.54圈。

空间站需要定期接受外力加速

空间站之所以能在太空中一直运转没有掉下来,是因为地球对空间站的引力和空间站自身由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

不过由于受到地球近地空间大气阻力的影响,空间站的实际轨道是不断下降的螺旋线。当下降到110~120公里的近圆形轨道时,大气阻力使空间站迅速进入稠密大气而烧毁,也会有一些残骸返回地球表面。

因此为了防止空间站可能坠落地球,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轨道加速与纠偏,是通过与它对接的货运飞船的发动机进行点火加速的方式来完成的。

▲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在一起

空间站寿命到期后会受控坠毁

2028年以后,在国际空间站寿命到期后,由于无法获得动力进行轨道修正,它最终将会在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被拉向地球而坠毁,部分残骸可能会坠落到地面上,给人类带来灾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为了防止报废的空间站成为太空垃圾,对其他航天器的运行安全构成威胁,科学家将会通过地面控制中心发送制动点火指令的方式启动空间站的制动发动机进行减速,让其再入大气层烧毁,碎片落入大洋的预定海域。

例如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以及我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就是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可控坠毁的。

“和平号”空间站受控坠毁

2001年3月23日,在太空中运行了15年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带着没有来得及卸走的14吨来自27个国家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从地球轨道上再入大气层解体并焚毁,其碎片坠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和平号”空间站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受控坠毁

2018年4月2日,在太空中飞行了六年半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国际空间站的继任者

①中国空间站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建造计划预计于2020年至2025年间进行,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

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站

空间站工程将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2F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大型空间站的舱室将由正在开发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都是密封加压舱,核心舱前部的5个对接口平时与一艘神舟飞船对接,最后留有2个对接口备用。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

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共5个名称具体如下:

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

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

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代号“MT”;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②俄罗斯轨道站

2018年1月23日,俄罗斯载人航天系统总设计师叶甫根尼·米克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俄罗斯的新空间站计划:这个空间站叫做“俄罗斯轨道站(ROS)”,它将包括3个太空模块舱,后期可以再添加两个太空模块。总共由5个舱段组成,总重约60吨,是目前国际空间站总重的七分之一。

米克林表示,俄罗斯计划在2019年年底前向国际空间站再发射3个新舱段。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俄罗斯航天部门将以这几个舱段为基础建造新的轨道空间站。建好后的新空间站将可容纳3名宇航员长期驻站。

③深空通道空间站

2017年9月27日,美国宇航局(NASA)和俄罗斯航天局签署了一项被称为“深空通道(DSG:Deep Space Gateway)”的太空探索项目。这是国际空间站的后续项目,涉及到在月球轨道上建造一座全新的空间站,充当未来人类深入太空探索的“垫脚石”。

深空通道空间站的命名源自它的位置远离地球重力势阱,这意味着该区域仅需最低的能量就能完成发射任务。

不同于国际空间站,深空通道空间站不会持续有人居住,当前计划要求4人一组的宇航员团队每年进行为期42天的值守。当无人值守期间,深空通道空间站的仪器设施能够继续收集有用的科学数据,尤其当它接近月球的时候。

▲深空通道(DSG)轨道站发展阶段二想象图

该工程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主导,除美、俄两国外,欧洲、日本和加拿大三方也有可能参与其中。

预计该空间站将于2020年动工,其第一个舱室将在2024年到2026年间完成。深空通道空间站将通过俄罗斯低动力“质子-M”火箭和“安加拉号”运载火箭进行物资补给,而仍处于研发之中的美国宇航局的新型重型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简称SLS) ”也将有助于构建深空通道太空站。

④B330的充气私人太空舱

2016年4月14日,在科罗拉多州的第32届美国太空研讨会上,波音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资企业联合发射联盟(ULA)与毕格罗航空公司(Bigelow Aerospace)宣布,2020年将发射首座名为B330的充气私人太空舱。

▲B330太空舱

B330充气私人太空舱体积330立方米,是目前国际空间站的内部加压空间916立方米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将三艘B330太空舱组装起来就能拥有和历经18年建设的国际空间站一样大小的内部工作空间。

它的重量为20吨,三艘B330总质量仅约60吨,而国际空间站质量高达420吨,可以节省的发射费用非常惊人。

与国际空间站上美国最早、最主要的科学试验舱“命运号实验舱”(Destiny)相比,B330的“容积质量比”将提升2倍多,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之后,将把整个国际空间站的内部容积提升30%,能够为多达6名宇航员提供生命维持保障。

其将由ULA的Atlas V火箭发射。发射升空后因空气会膨胀起来,可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发射成本。其未来将会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供美国宇航局和商业公司使用。

B330也可以在太空独立运作。每个B330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小空间站,它们不需要必须与其他太空站对接。B330膨胀模块甚至可以单独作为私人太空站和太空酒店,为访客提供观光、各种科学实验服务。

按照计划,2020年将有两艘B330舱段制造完毕,并在当年至少发射其中一艘。

⑤BA 2100“奥林巴斯”太空舱

除B330太空舱外,毕格罗太空公司还有一个BA 2100“奥林巴斯”的太空舱项目,是商业空间站的一部分,体积相当于B330的6倍。与B330模块一样,名称中的数字是指在空间完全扩展时,模块可提供的立方米体积。

BA 2100太空舱载荷人数16人,重量65-70吨,长度17.8米,直径12.6米,加压体积2250立方米。

▲BA 2100太空舱

⑥俄罗斯月球轨道国家站

俄载人系统总设计师提出构想

2018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航空航天中心举行的“宇航学——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开放空间”会议暨国际空间站成立20周年国际科技会议上,俄罗斯载人系统总设计师叶甫根尼·米克林提出了俄罗斯近月站的构想。

该月球轨道站将以目前国际空间站上的俄罗斯舱段为基础建造,包括一个节点舱、一个科学/能源舱和一个推进舱。

总设计师还透露,2030年至2035年间是创建月球轨道器的时间范围,并称第一批登月人员将于2030年之后通过该月球轨道器实现首次登陆月球,预计将停留14天,该空间站计划在2030-2035年期间建成。

总师建议2025年实施建设

2018年11月29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载人系统总设计师叶甫根尼·米克林的 “月球计划实现路线图”显示,他建议于2025年从发射“基础舱”开始,实施俄罗斯月球轨道国家站的建设。

同时,俄航天国家集团在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签署的备忘录框架内,正为美国提议的近月站“门户”研制气密过渡舱。

来源:文字资料综合自IT之家、新浪科技、腾讯太空、腾讯新闻、环球网、TechWeb、DeepTech深科技、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官网、人民网、国际在线、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科学网以及百度百科词条:“国际空间站”贡献者张明霞,“轨道寿命” 贡献者沈海军

“中国空间站”,“B330太空舱”贡献者沈海军,“BA2100太空舱”贡献者胡启洲等等,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