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不知不觉新冠肺炎已经三年了再持续下去世界会消失吗?

2023-07-01 14:14热度:532

2022年9月22日,全球各国将宣布基本恢复正常秩序。

新冠疫情2019年12月8日首次报告,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算到今天也就两年时间,哪里来的已经三年?

现在各国疫苗接种速度都在加快,比如我国已经接种27亿针了,三岁以上的公民都完成两针接种了。也就是说我国有85%以上的人都完成了疫苗接种。只要全球疫苗接种率能达到70%以上,基本上就全民免疫,天下太平了。

所以世卫组织最乐观的估计,到2022年底新冠疫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悲观一点看,到2025年疫情肯定会结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生活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日子终归要过。不管什么情况,天都垮不下来。

人类已经熬过了近二百万年,什么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新冠疫情比起历史上的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相比,危害性差远了。再说,在现代科技加挟下,控制疫情也是迟早的事。再别杞人忧天了,该干嘛干嘛去。

新冠肺炎何时结束?

新冠肺炎什么时候能结束?

一. 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新冠病毒自发现以来,已经造成全球387万余人死亡,每天,还有数千人因为病情严重而死亡。新冠肺炎疫情何时是一个头呢?我们虽然都希望它尽快消失,但是,事实上,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疫情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不久前,钟南山院士就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如果新冠肺炎对于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那么,新冠可能会和人类长期共存。

(下图:钟南山院士)

二. 不是所有的国家像我们国家那样进行彻底的抗疫斗争。我们国家是最早遭遇严重新冠疫情的国家之一,但是,却是全世界控制疫情最好的国家,就其原因来说,是因为我们国家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再看看疫情严重的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在面对新冠疫情之时,首先看重的不是自己国家民众的健康和生命,而是看重的统治集团的利益,所以,这些国家就难以通过全面防控的办法,进行彻底的抗疫斗争。

(下图:我国广州疫情出现之后,当地进行全面核酸检测)

三. 我们或许不能彻底结束疫情,但是,可以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如钟南山院士所言,新冠疫苗接种是实现群体免疫的最佳路径。目前,我们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剂数已经突破10亿剂次,并有望在年底前完成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

(下图文:我们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剂数已经突破10亿剂次)

将来,我们国家在完成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建立起免疫屏障之后,必然会支援更多的国家抗疫,比如,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更多的新冠疫苗,帮助他们建立起免疫屏障。如此的话,将会逐渐降低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结束语:我们希望新冠肺炎疫情早日结束,虽然我们还无法断定它何时结束,但是,我们正走在让它结束的道路上。

(下图:中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冠疫苗)

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呢?

随着多国疫苗的成功面市,全球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然而自从疫苗接种以来,数月过去了,疫情并没有我们期盼那样结束,而且疫情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头。

疫苗并不能直接终结疫情,那么疫情何时能完结呢?

受国内外疫情的影响,疫情结束时间难以估计,疫情或还会持续蔓延1-2年,或者是病毒会长期存在。

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提过,全球大流行还在进行,长远来看新冠病毒大流行终会结束

第一:疫情防控全球是一盘棋,只要还有国家存在疫情,疫情就终结不了

全球昨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人,除了美国,巴西是第二个死亡病例超过50万的国家。

印度,巴西,哥伦比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南非昨日增加的病例超过1万人,特别是印度,已经持续多日病例人数在飙升。

疫情防控不仅仅是看中国,还要看国外,全球都在同一个阵线上,只要有个别国家的疫情防控没有到位,那么疫情即使暂时结束了,很快疫情又会再度反弹。

第二:广东多个地区疫情反弹,跟境外输入有关联

国内的疫情防控十分严格,但是也难以避免局部地区疫情的反弹,广州,佛山,东莞,深圳都出现了本土疫情,其中东莞的一个病例的基因测序表明是境外关联疫情。

第三:防控和疫苗接种力度不同,疫情结束时间不同。或早或晚,疫情最终会消失

对于国内来说,大规模的疫情大流行已经早已结束,国内个别地区出现的只是偶发性的疫情,不会影响全局,境外输入对于国内的影响有限。

防控措施的实施程度,还有疫苗的接种的速度跟力度,疫苗接种的公平性不同,都会导致疫情防控的结果不同,有些国家防控得当经济逐步复苏,有些国家还在疫情爆发的阶段,经济被迫停顿不前。

第四:应对疫情,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水平和扩大疫苗的接种比例是应对之策

疫情出现后,上海两小时能完成初步调查,24小时完成流调,病例确诊时间在1天内,全市核酸检测能力超过70万人。

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反应能力和水平,决定着这个疫情防控的成败。国内的联防联控和常态化防疫,精准找到感染者和高风险的密切接触者,迅速控制疫情,避免疫情出现大面积的扩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