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关于武汉作家方方,就近期的疫情日记,你有何看法?

2022-11-14 15:09热度:8307

这个老女人太寂寞了,可是她却不甘寂寞,时不时的找点机会在网上蹭热度。不干正事还给社会添乱,建议她多跳广场舞,别老呆在家里听别人说的一通乱写,让别人在黑暗中挣扎!

【从方方日记,谈谈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问题:有时,你以为的“真相”其实并不是“真相”】

连续看了方方60篇日记,谈谈我的看法。

我相信作家本人并非有意识要成为他国眼线之类的,也并非主动故意带节奏,更不是什么五纵之类的;她的初心,的确只是记录。

她的整个日记,记录的方式在于她的视角。抛开她所记录的“真实”不谈,抛开一个作家所需的“责任感”不谈,抛开作家公开发表文章所应有的胸怀不谈,我们谈一谈,为何每个人看到的现实基本雷同,但却感受不同?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心里有什么,他的眼里就会有什么。

这个从心里到眼里的过程,就叫做“心理投射”。

即:一个人将自己内在的情感与情绪、冲动、愿望等映射在另一个人(客体)那里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投射的过程是无意识运行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采用心理投射,而且心理投射者有时会否定、歪曲或者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特性。

举个例子,苏东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他与佛印一同打坐,并对话。在佛印眼里,苏轼是一尊佛;而在苏轼眼里,佛印是一坨翔。

苏轼以为自己赢了,却发现佛印毫不介意,全无怒意。苏轼不解,苏小妹却为他揭晓了答案。听罢,苏轼惭愧不已,才恍然大悟原来输的人竟是自己,而自己的境界其实远在佛印之下。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会有什么。

心理投射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假如到一定极端的程度,则可能影响到客观认知,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与自己在成长中感受到的外部不良影响,和个人认知中的“他人恶意”关联起来。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都会受到一些外部影响。

如何避免和改善这种“不良投射”,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呢?我们要学会自我认知和调解,理清客观世界存在与思想潜意识投射的边界,弄清楚自己的痛点在哪里,让自己的人格内部中各种力量之间和谐平衡起来,才会让我们客观理性的对待人和处理事情,真正做到了解别人也了解自己。

这点对于教育孩子,尤其重要。

我们需要努力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站高一层看问题,走远一点看问题,甚至花点时间求证问题,查阅资料,搜集数据,科学比对等,都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

做到这些,在现代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其实一点也不难。

关注@首席面试专家聊育儿 深度评议,拒绝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