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是什么

2022-11-14 18:12热度:2695

货币政策有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是直接调节货币流通量,另一个是调节利息——货币价格。我国目前更多地采用了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体现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率,但对于宏观的物价目标更直接有效。后一种方法更体现效率,但是目前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利率,这应该是最大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障碍。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希望采纳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播途径有哪三个

货币政策在开始实施和达到最终目标之间有一个内在机制在起作用,这个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或者也可以称为问友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一般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货币渠道,第二类是信贷渠道. 具体的讲的话,采取这种分法取决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渠道是什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央行的货币政策如何作用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各经济学派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如Mishkin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为利率渠道、货币渠道、信贷渠道等。在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下,传导过程为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企业(居民)。这里,商业银行处于关键地位,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首先作用于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中央银行一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企业(居民)这样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新的传导机制下,资本市场处于中介地位,资产价格是关键变量。由于资本市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会迅速做出反应,并通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消费与投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新的传导机制的政策时滞较短,政策传导效率较高,政策效应亦较显著。但是,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增加,又使得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更为多样化、间接化,有可能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相左,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具有不可测控性。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补充,资产价格在传导体制中的地位不显著。也就是说,资产价格渠道的出现并没有显著改变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我国企业普遍倾向于进入股市募集资金,对其他的资产形式(比如债券)不感冒。但同时从股市上募集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实体经济,无法形成投资需求      为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需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微观基础的必要手段。进行分配体制改革我们应该缩小地区差距,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重,普及金融知识,加大投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提高证券资产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从而使资产价格更能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