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

武汉、宜昌、襄阳的区域定位和未来前景是怎样的?

2022-11-14 01:16热度:855

回答这个问题,容易引起地域之间的口水战,但是我还是想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湖北东西长,南北窄,而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市比较偏东,因此武汉市在阔步发展的同时,总是受到吸血全身的诟病,很难全面带动湖北省共同发展。摊开湖北地图就会发现,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城市直线距离基本都在300km左右,再以这三个城市为圆心,以300㎞为半径,基本可以覆盖湖北全省。2003年,湖北省提出“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希望分别以武汉为省域中心,襄阳、宜昌为副省域中心,全面辐射带动全湖北省的发展。从湖北省提出实施该发展战略到现在,三个城市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武汉GDP图片16000亿,襄阳宜昌的GDP也都超过4000亿。

那下面就来具体谈一下三个城市的区域定位和未来前景。

武汉,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国交通枢纽,文教卫资源非常丰富,城市定位一目了然,全部都是国家战略。国家就是希望通过武汉的发展,成为辐射带动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共同发展的火车头,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从这一个角度来讲,武汉市有可能直辖,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地从一个重工业城市转型为以光芯屏端网、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等以科技驱动发展的城市,其未来发展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自贸区片区城市,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部分,湖北努力将襄阳打造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襄阳、十堰、随州共同发展。在交通方面,襄阳会成为湖北省第二个米字形高铁城市。郑(州)万(州)、福(州)银(川)、呼(和浩特)南(宁)高铁在襄阳交汇,货运铁路蒙华铁路经过襄阳,客货共线的襄渝铁路、焦枝铁路也在襄阳交汇,襄阳将成为铁路客货运的重要枢纽,高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形成;在产业方面,襄阳是襄十随汽车大走廊的重要承载城市;在科教方面,是襄阳的短板,但是现在已经在引进武汉的一些高校的分校进驻襄阳,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已经开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已经选定校址;在城市建设方面,津东新区的建设拉开了襄阳的城市框架,打开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如果武汉直辖,从交通、城建、产业、教育等方面综合考虑,我认为,最有可能作为湖北省省会的城市就是襄阳。

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之都,也是湖北自贸区的片区城市,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部分,辐射带动恩施、荆州、荆门的共同发展。在交通方面,宜昌也是郑万、汉宜、沿江高铁的重要枢纽城市,重要航运城市,城市轻轨已经规划兴建;在经济建设方面,水电、化工、制药、建材、旅游等十分发达,被誉为钢琴之都、旅游名;教育方面,三峡大学是“湖北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另外宜昌现在正在筹建湖北省航空学院;在城市建设方面,宜昌已经开始跨江发展。因此,宜昌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武汉、宜昌、襄阳的区域定位和未来前景是怎样的?202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落实的首年,也被称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时期,武汉、襄阳、宜昌三市构成的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转变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简单一点说,武襄宜的区域定位从省域主、副中心的理论版,上升到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实践版,主要是为武汉深刻了湖北省域中心城市的全省性定位,为襄阳、宜昌明确了战略空间,襄阳宜昌分别是“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的中心,这两个城市群是“两副”的战略区域。相比上一个五年时期的单纯省域副中心的地位更加明确,“两副”2021-2025年的身份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兼“襄十随神”城市群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兼“宜荆荆恩”城市群中心城市。

简说武汉区域定位和未来前景作为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省组成)唯一一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武汉历来责任都很重大。它曾是直辖市,也曾是国家计划单列市,更是多项改革示范区所在地,是国内国际公认的中部崛起主力。

武汉近来区域定位明细:

2005年“中部崛起”10号文件发布,“武汉1+8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2006年,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方案,成为全国最早谋划国家中心城市的地方之一。

2010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订版获批,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至此形成中部“法定”龙头的说法。

2011年,大街小巷的围墙刷遍“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标语,武汉人民10多年一直在寻求改变。

2015年3月26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武汉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身份兼任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武汉纳入并成为核心城市。同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原则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21年1月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武汉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武汉未来前景:

2021年武汉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

2021-2025年加快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2035年初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2049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亮点城市。

襄阳是原国家建设部认定的湖北省首个地市级大城市,位列全国42座大城市行列,也是鄂豫川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内第一个大城市。

襄阳近来区位定位明细:

2003年8月,国家批复《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襄阳成为全国首批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0年1月,“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面世,襄阳成为该群中心城市。

2012年5月,湖北省政府批复《襄阳东津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成为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第一个城市新区,将东津新区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决定成立东津新区建设推进委员会,明确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推进委员会主任。

2013年10月,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省级战略,并支持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十堰、神农架、襄阳、荆门、随州、潜江、仙桃、天门、孝感、武汉等地全域或局部纳入。

2018年8月,《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国家战略,湖北、河南、陕西三省纳入。此时起,意味着襄阳被验收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家认定已建成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时,提出支持襄阳打造包括河南、陕西在内的全国性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2019年,襄阳晋位全国46强,湖北地市之首,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二。

2020年,襄阳建成全国性综合通枢纽,湖北唯一地市。

2021年1月,湖北省推出“襄十随神”城市群,襄阳成为该群中心。国家交通运输部网站刊文指出襄阳基本建成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湖北地市首个。

襄阳未来前景:

“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国重要的创新之城,湖北省乃至鄂豫汉江流域首个地市级区域中心城市。

2026年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争取建成中西部地区首个非省会一类大城市。

2030年前,全面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35大城行列。

宜昌是我省最年轻的工业强市之一,被誉为后起之秀,有两荆中心之称,连续近二十年位居湖北前列。

宜昌近来区域定位:

2003年8月,国家批复《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宜昌成为全国首批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0年1月,“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面世,宜昌成为该群中心城市。

2015年3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宜昌纳为成员。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获批,宜昌纳为成员。

2021年1月,湖北省“宜荆荆恩”城市群面世,宜昌成为中心城市。

宜昌未来前景:

预计2025年建成湖北省域副中心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鄂西南区域性创新中心,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

论湖北省内城市定位排序,武汉第一,襄阳第二,宜昌第三。

论武汉、襄阳、宜昌未来前景,武汉第一,宜昌第三,襄阳第二。

依据主要根据地区可持续发展力、平原面积、人口数量和国省战略配比等因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