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中国未来会是什么样?

2023-07-01 12:38热度:5231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1978~1984年、1985~1987年、1988~1992年、1993至今的四个周期波动。与改革前相比,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拉长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由过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转向兼顾发展与稳定、兼顾速度与效益、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个建立,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作用增强,使经济运行摆脱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1996年、1997年软着陆的成功,使中国在1997年5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产业结构严重脱离需求结构的畸形状态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数量“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产业制约经济增长的现象得以缓解。
  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比较协调。接从业人员,三个产业的比例1985年为62。4:20。8:16。8;1998年改变为49。8:23。5:26。7。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85年为28。4:43。1:28。5;1998年改变为18。0:49。
  2:32。8,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据1995年工业普查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厂的工业生产设备已占设备总量的90。5%;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和日内先进水平的分别达到26。l%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
  2和5。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根据我们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的测算结果,1953~1977年期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1978~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上升到39。
  85%,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2091。4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588人,小学生118人;大学生27。3人。中国的巨大人口,通过发展教育将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增强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正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
  从198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1990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速度有所加快。在1980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并以实物资本的形态进行。进入1990年代,土地、资金开始急速进入市场,推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超常发展。
  这表明大量生产要素脱离了计划轨道,各经济主体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中国经济运行方式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对计划、投资、财政、金融、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改革开放前公有经济一统天下,国有经济在第二产业和多数第三产业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状况已被打破。
  1998年我国按工业总产值划分的经济结构是国有工业占28。5%,集体工业占38。3%,城乡个体工业占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私营、中外合资等)占19。9%。--对外开放日益扩大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239。3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15。
  7倍(其中出口为18。8倍),从1978年排在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位,表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92%,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5%上升到33%以上。
  表明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加,1996~1998年三年分别达到548。04亿美元、644。08亿美元利585。5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均在400亿美元以上。--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在20世纪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经济基本是在短缺中运行的。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一般工业品出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中国经济发展走出资源约束的商品短缺时代,进入需求约束和市场制约的新阶段。目前,不仅一般工农业产品,而且生产资料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1998年下半年国内贸易部统计范围内的601种商品无一种是供不应求,半数以上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绝大多数农产品也供大于求,许多商品库存积压有增无减。
  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明显强化。自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14。2%的高峰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0。91个百分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经济运行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由供给转向需求。
  在短缺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给能力尤其是“瓶颈”产业供给能力的提高;在买方市场态势下,扩大投资不一定能够带动消费增长,企业投资只有与市场需求协调时才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脱离市场需求的投资增加只会产生更大的浪费。同时,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展开了更激烈的竞争,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竞争的时代,生产和效益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发展中存在众多的困难与问题总的看,在中国步入21世纪时,全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运行,但旧体制仍然在许多领域起作用,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并存,转轨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巨大困滩;经济高速增长与低效率、低质量并存,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在国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的国产商品生产能力过剩,销售困难与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并存,国产名牌不断消失,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兼并,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出口高速增长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地位并存,高档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市场占有率日益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奔向富裕与中西部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并存,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日益拉大;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与全社会的失业率上升并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与困难加大并存,这将使得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增加的趋势;少数人暴富与相当部分的城乡贫困人口并存,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工农业产品积压,产销率不高与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有效购买力不足并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存,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与大量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并存。
  这些问题都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决。这表明,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大的。21世纪上半叶(2000~2050年)中国经济长期预测对2000~20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是超长期预测。
  未来50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我们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如不发生世界大战,国内基本保持社会安定等),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这里我们使用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相结合的模型,预测中国在2000~2050年间人口、经济增长以及结构变化情况。
  下面就是预测结果与分析,有关预测模型的情况,将在本文的最后予以说明。一、人口预测:总量不超过16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预测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5年中国的人口数为12。1121亿,占世界总人口57。16亿的1/5。
  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长率为1。5%,中国则为1。0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政府加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从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
  在城市和乡镇企业发达的富裕农村,独生子女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居民的自觉要求。即使在较为贫困的边远地区和农村,群众也已经认识到,少生优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一环,多胎生育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仍然在1000万以上。
  实现零增长还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据模型预测,中国大约在对世纪的30年代出现人口的零增长,其后为缓慢的负增长。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数、劳动力数见表2。表2:主要年份人口数与劳动力预测年份人口数劳动力数年份人口数劳动力数。

给你个完美答案!未来的世界是机械人世界!钢铁是完美的老大!但是现在是在更年期内!未来趋势是上!暂时生死浴火奋战中!活到最后是大大的集团!有眼光吧!

未来一年应该有涨有跌,涨跌互现,震荡向上为主吧!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记住久跌必涨,涨久必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