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民间股王 宏皓:明年宏观政策基调或落定防通胀保增长

2022-11-13 10:28热度:2157

民间股王:明年有哪些问题将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宏观政策的重点又会落在何处?时近岁尾,这两大悬疑是许多分析人士,特别是投资界的策略分析师们不得不考虑的重点。 明年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经济增长仍定“保八”,CPI容忍度上调至4%。 出于对打击通胀进一步收紧信贷的担忧,市场各方都在静待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宏观经济政策。明年宏观政策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不变,在防通胀、调结构的要求下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发生重大转向可能性较小,新增信贷规模下降虽已成定局,但幅度将小于市场预期,A股宏观面并不悲观。 针对备受关注的明年信贷增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昨日在上海称,“中国明年信贷增速保持在15%左右,就足以支持经济增长”。对于明年的宏观调控基调,历时两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有所调整。在经济增速回落“小周期”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明年可认为是宏观调控的“敏感期”,相关政策可能会留有更多余地。 当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经济数据“景气交叉”的状态。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GDP季度增速逐季回落,尽管三季度以来工业增速、PMI等指标已企稳,但四季度乃至明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速仍可能下行。另一方面,7月以来物价涨势逐渐加快,明显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四季度以来,央行重启加息并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国务院出台控物价“16条”,意味着“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性已有所提升。分析人士认为,11月我国CPI可能再创新高,短期来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不排除中央将“管理通胀预期”甚至将管理通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的可能性。“保增长”和“控通胀”往往分别代表经济收缩期和经济扩张期的调控方向。从实际操作来看,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往往会伤及实体经济增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认为,除物价涨幅和经济增速“一上一下”外,类似的数据“背离”现象还可以概括为:PMI上升的同时发电量下降,CPI上升的同时M2下降等。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逐渐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势头,又要防止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下降过快引发经济衰退,在经济和物价之间实现短期均衡。 货币政策可能适当调整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最近央行的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银根正在抽紧,但目前的物价上涨趋势将不至于演变成大规模、全面的通胀,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可能不会转向。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由现在的“双松”逐渐变为“一松一紧”。 在物价上涨压力之下,不少专家提出,已持续两年的“积极加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基调,应有所变化,但具体形式则尚未有共识。有学者认为,过于宽松的流动性是推升蔬菜、粮食等食品价格的重要原因,未来我国应有意识地回收流动性,货币政策明年回归正常化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劳动力成本、输入性通胀等因素推动的,即成本推动型上涨。单纯的反周期政策调节可能效果不明显,需要财政政策更多发挥结构调整及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的作用。宏皓认为,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可概括为“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如果明年的GDP增长9%、物价上涨4%,考虑到经济转轨所需,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应维持在17%左右,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政策方面,继续大规模扩张的必要性不大,应在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等方面多下工夫。在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明年应该重点关注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可以预期新兴产业、区域振兴等主题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热度。

  明年有哪些问题将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宏观政策的重点又会落在何处?时近岁尾,这两大悬疑是许多分析人士,特别是投资界的策略分析师们不得不考虑的重点。  明年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经济增长仍定“保八”,CPI容忍度上调至4%。  出于对打击通胀进一步收紧信贷的担忧,市场各方都在静待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宏观经济政策。  明年宏观政策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不变,在防通胀、调结构的要求下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发生重大转向可能性较小,新增信贷规模下降虽已成定局,但幅度将小于市场预期,A股宏观面并不悲观。  针对备受关注的明年信贷增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昨日在上海称,“中国明年信贷增速保持在15%左右,就足以支持经济增长”。  对于明年的宏观调控基调,历时两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有所调整。在经济增速回落“小周期”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明年可认为是宏观调控的“敏感期”,相关政策可能会留有更多余地。  当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经济数据“景气交叉”的状态。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GDP季度增速逐季回落,尽管三季度以来工业增速、PMI等指标已企稳,但四季度乃至明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速仍可能下行。另一方面,7月以来物价涨势逐渐加快,明显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四季度以来,央行重启加息并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国务院出台控物价“16条”,意味着“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性已有所提升。分析人士认为,11月我国CPI可能再创新高,短期来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不排除中央将“管理通胀预期”甚至将管理通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的可能性。  “保增长”和“控通胀”往往分别代表经济收缩期和经济扩张期的调控方向。从实际操作来看,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往往会伤及实体经济增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认为,除物价涨幅和经济增速“一上一下”外,类似的数据“背离”现象还可以概括为:PMI上升的同时发电量下降,CPI上升的同时M2下降等。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逐渐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势头,又要防止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下降过快引发经济衰退,在经济和物价之间实现短期均衡。  货币政策可能适当调整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最近央行的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银根正在抽紧,但目前的物价上涨趋势将不至于演变成大规模、全面的通胀,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可能不会转向。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由现在的“双松”逐渐变为“一松一紧”。  在物价上涨压力之下,不少专家提出,已持续两年的“积极加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基调,应有所变化,但具体形式则尚未有共识。有学者认为,过于宽松的流动性是推升蔬菜、粮食等食品价格的重要原因,未来我国应有意识地回收流动性,货币政策明年回归正常化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劳动力成本、输入性通胀等因素推动的,即成本推动型上涨。单纯的反周期政策调节可能效果不明显,需要财政政策更多发挥结构调整及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的作用。  宏皓认为,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可概括为“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如果明年的GDP增长9%、物价上涨4%,考虑到经济转轨所需,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应维持在17%左右,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政策方面,继续大规模扩张的必要性不大,应在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等方面多下工夫。在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明年应该重点关注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可以预期新兴产业、区域振兴等主题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热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