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以后的农村会不会消失,所有土地由个人承包,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2022-11-14 03:12热度:8106

在我看来,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这种做法继续发展下去。用不了三十年,至少有一半儿以上的农村会变成空壳儿。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在撤并学校为主的一系列操作下,加上农民在家里种地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外岀打工。因此农村的空壳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就拿我县的一个山区乡为例来说吧:1991年的时候,全乡有十一个行政村,五十八个自然村。面积大约是23平方公里,实有人口5800余人。最大的自然村有450余口人,最小的自然村有两口人。属于典型的山庄窝铺乡镇。

全乡设学区一个,乡办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三所,复式教学小学十余所。中、小学生290余名。人数随年份,上下波动。

这种状态,从1980年实施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直到2006年,基本上稳定。学生和学校的数量,以及全乡的人口,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撤并学校的措施落实之后,这么大的山区乡,仅撤并到剩下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不到二年时间,全乡人口锐减了一半:基本上有上学孩子的家庭,都想方设法到县城或搬到邻县去了——大人租房打工,给孩子们岀上借读费,到中、小学上学。村里剩下的,绝大多数是空巢老人。

暂时还没有孙子的人,随着儿女结婚后,既要工作,又要照料孩子的迫切需要。他们也都进城去了。等孙辈大了,自己也老了。同时习惯了城里的生活,留在城里或打工,或料理家务。不回村里去了——不少房子年久失修,想回去住,就得大修或者是重修。成了危房了,还能住吗?

因此,村里的空壳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了。到目前为止,这个昔日常住人口5800多人的乡,现在的常住人口不足600人。有的行政村,早在几年前就空无一人了。户口上看,还有几十个。到村里看,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路上都长满了野草。说不定那家院子里突然飞出只野鸡来,“啯”的一声,吓你一跳……

至于山上的土地,能够退耕还林的,早在2003年前后就全退耕还林了。剩下的河滩地,过去是米粮仓。现在人少了,野兔山猪獾子多了。就是在村子边上的地,到了庄稼成熟的时候,一个不留神,野猪就领着浑家老小,一个晚上就帮你全收了……

还想着机械化种地吗?山区不让打野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啥也不用想种!

说完山区的乡,咱们再说丘陵区的乡村。由于同样的原因,近二十年来,人口也是大幅度减少。不少偏远点儿的耕地,都因为干旱、交通不便、收成不多而弃耕撂荒了。人们觉得种地没意思,不如外出打工。还能解决子女的上学和成家的问题——现在村里的姑娘找对象,一开口,就问城里头有没有楼房?有就往前谈,没有?多数就没有了下文。

不打工挣些钱,就凭在土坷拉里刨挖,就能给儿子鼓捣出一套儿楼房?做梦去吧!

因此,丘陵区的农村,空壳化一样严重。比如我住过四年多的那个大村,2003年我搬走的时候,全村还有3300多口人。咋天在公交站旁碰上了这个村里的熟人。交谈之后,方才知道,全村现在住的顶多650口人!减少了80%的人口!都外出打工、帮儿女们看孩子去了。

那地呢?也不种了?熟人说,除了村子跟前交通方便、能浇上水的好地外,多数地都长了草了!你要种,就有主家找你的麻烦。长了草,却没人管!就是这样的现实情况。

现在村里,除了呆傻人和懒汉,五十多岁的人就是年轻人啦!再过三十年,这茬儿人都去世了,村里就没人啦!要种地,就得改变土地条块分割的状态。实行农业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至于到时候是个人承包,还是国家出于粮食安全考虑搞了农场,就不好预料了。

毕竟多数人是没有后眼的。

很多人能事后而知,也算不错的啦!

只要有耕种土地,农村就永远不会消失。

农业规模化种植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农业联产承包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中国的农业发展很难有突破,很难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