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建议本科生不要介意下工厂」引发热议,如何看待这样的建议?

2022-11-14 23:59热度:7410

202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已经到来,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预计今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规模将高达1076万人,较去年增加167万余人。大家估计还记得2020年高职扩招政策的发布,两年内扩招200万人,今年的猛增与往年的高职扩招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导致今年的毕业生增长幅度,较往年的20余万直接多增140余万人。

2022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少,据相关权威部门介绍,截至4月下旬2022届的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仅有23.61%,重庆市公布的毕业生落实率为33%左右,一个月后的五月中旬,重庆再一次公布毕业生就业落实率提升到50%左右,距离毕业生离校已经不到一个月了,但整体毕业生落实率依旧不理想,更加上有分析团队报告显示,3月我国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也升至了16%左右的高位,这更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压力。

大家要清楚,在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中,包含了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而2022年研考招生已经结束,每年110多万研究生招生,也包含在就业去向中,仅新增的研究生人数占比都达到了10%以上,如果去除这部分学生,那么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就会更为堪忧。

也许是基于上述事实,储殷教授在直播中建议:“本科生不要介意下工厂”引起了热议,他建议大学生就业时,先找份工作再说,不要嫌技术员下工厂不好,能下工程就下工厂,双非二本同学很难留在一线城市就业,可以到新一线城市找机会。在目前的这种就业形势下,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不知为何会引起众多网友的非议。

很多人以为本科是培养白领、坐办公室的管理型人才,其实,绝大部分本科生是工程型、技术型的一线高级工程师,都得进工厂。比如工学门类的153万本科生中,绝大多数是要进工厂、跑工地、去野外的技术型人才。对于储教授所提到的下工厂的本科生中,如机械类、能动类、化工与制药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大类都是下工厂的范畴,不下工厂,你一个本科生,能干啥呢?搞研发?可能吗。

很多人可能觉得,下工厂就是进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来料加工、来件加工等手机、计算机等产品领域的组装生产线,在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里,在工厂就业的人口数以亿计,你不进工厂,还有好多人想进工厂而不得,长安汽车、上汽等是工厂,华为也有好多是工厂,卷烟厂、茅台酒厂是工厂,三一重工是工厂,他们里面有众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生产一线。

为何一句下工厂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这个制造业大国,下工厂似乎成了一种“贬义”?这个的确值得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需要深思的地方,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没有本科生、没有研究生进工厂的话,这个行动纲领能实现吗?居然连双非二本毕业生对下工厂都有如此大的反弹。

这与很多人对下工厂的狭义理解有关,也简介呼唤国家层面对制造行业加以更多的关注,制造行业的待遇、劳动法与五天工作制的真正贯彻实施、工作条件的改善等等,都能大幅度改善人们对于工厂的认识。

正如笔者经常遇到的一些学机械的本科生,在工厂就业,一周工作六天,没有一天能穿一件干净的衣服上班,没有时间陪女朋友玩甚至没有时间找女朋友,工资不高等等,都让大家远离了机械专业,即使是一些生产条件很好的机器人、自动化工厂,上班时间长又多,经常造成一种一旦入坑就成了里面的一颗螺丝钉一样,除了睡觉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围着工厂的工作转,这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目今时代大学生的要求了。

现今的大学本科生,要求的是五天工作制、朝玖晚伍、工资待遇还可以的工作状态,而国内绝大部分的工厂,无法满足这一点,特别是私营工厂,更是一周六天、甚至七天,一天12小时,工资全靠加班的状态,那已经不是本科毕业生追求的目标,劳动条件不改变,劳动法不改善这种状态,那么“下工厂”的目标的确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