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目前房地产企业政策受限,在融资上有没有好的方法?

2022-11-13 22:56热度:3466

现在银行对民营房地产公司的贷款渠道基本叫停了,有一些地产项目可以发信托基金,成本较高。还有一些所谓的融资公司可以提供资金,其实和高利贷差不多。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集资建房,用购房者的钱建房子,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就较高了,以往要有良好的信誉,构造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控制好就是管理水平要高,利润要薄。

一般的企业做融资租赁是否需要审批?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对承租人所选定的租赁物件,进行以其融资为目的购买,然后再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将该租赁物件中长期出租给该承租人使用。
融资租赁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由承租人选定拟租赁投资物件,由出租人出资购买。
第二,具有不可解约性,承租人无权单独提出以退还租赁物件为条件而提前终止合同。
第三,中长期租赁。所有的融资租赁交易的绝对期限,在一年以上。
第四,融资租赁是三方当事人,两个合同,即承租人、出租人和供货商,贸易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

所以不需要到央行办审批,也可以做融资租赁业务。
只是如果要按差额缴纳营业税,必须到央行办审批,否则只能按经营租赁纳税

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主题资格分析
目前,国内租赁公司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中国人民银行按照《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批准成立和进行管理的金融租赁公司,国内有12家,按照管理规定,这些公司的经营业务包括(1)、直接租赁、回租、转租赁、委托租赁等融资性租赁业务; (2)、 经营性租赁业务; (3)、 接受法人或机构委托租赁资金; (4)、 接受有关租赁当事人的租赁保证金; (5)、向承租人提供租赁项下的流动资金贷款;(6) 有价证券投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7)、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金融债券;(8)、 向金融机构借款; (9)、 外汇借款; (10)、 同业拆借业务; (11) 租赁物品残值变卖及处理业务;(12) 经济咨询和担保; (13)、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二类租赁公司是由对外贸易合作部按照《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批准和成立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
这类公司的业务有: (1)国内外各种先进或适用的生产设备、通信设备、医疗设备、科研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工具(包括飞机、汽车、船舶)等机械设备及其附带技术的直接租赁、转租赁、回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联合租赁等不同形式的本外币融资租赁业务;(2)、根据承租人的选择,从国内外购买租赁业务所需的货物及附带技术; (3)、租赁物品残值变卖及处理业务; (4)、租赁交易咨询和担保业务; (5)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其他业务。 同时还规定“从事事本以上所规定的业务以外的金融业务的,需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同意,并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报中国人民银行审批。 ”


第三类是有国内贸易部管理的内资租赁公司,国内贸易局曾经专门发文,挑选了15个企业作为全国试点租赁公司,鼓励这些企业在开展传统租赁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融资性租赁业务。因此,对于什么样的租赁公司可以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分析,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但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却指出,对于不具备融资性租赁交易资格的企业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的,应认定租赁交易无效。因此,如何认定具有融资性租赁交易资格是一个比较模糊和有争议的问题。

现在业界、管理部门包括司法界有这样的认识,认为只有金融租赁公司、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才具备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的资格。但是,依照法律规定,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首先,《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只是规定了如何申请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的业务种类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的管理办法,它并没有禁止其他租赁公司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同样,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布的《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规定了如何申请成立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外合资租赁有限公司可以开展的业务以及中外租赁合资公司的管理办法。对比这两个管理,在经营业务上,中外合资租赁有限公司没有短期信贷、投资金融机构等内容,而且,在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中还规定,对于涉及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业务的,需要对外贸易合作部同意后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融资性租赁业务不属于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业务。
那对于内资的其他租赁公司是否可以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呢?目前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开展。根据法律的一般原理,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开展的业务,应该允许企业自主开展。这是因为,第一,这些企业运用的是自有资金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对资金的安全承担责任,它没有对金融安全构成危害;其次,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它不可以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因此,不能随意认定这些企业开展融资性租赁业务主体不合格;第三,如果在司法实践中把这些公司开展的融资性租赁主体视为不合格,有滥用法律之嫌,也人为制造了企业的不平等,有违市场经济要求和法律公正平等思想。

具体下面网址的内容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