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融

面对如此疯狂IPO发行,是不是应该推出强制退市制度呢?

2022-11-13 05:06热度:7653

新股总会成为市场下跌的罪魁祸首。巨丰财经《巨丰访谈》栏目提及新股发行过慢,容易引发场内资金对次新股的极端炒作,过快容易引发市场流动性趋紧,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监管层应该采取适中的发行速度。

经济学家韩志国多次对股市监管提出不同意见,部分言辞相当激烈。他表示,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实在是太多太滥,市场已经不堪重负,生态环境已被严重污染。上市公司的动机不纯;上市的捷径是财务造假;没有退市机制的大规模上市必然形成“肠梗阻”;违法成本太低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不惜以身试法。

新股应采取适中的发行速度

巨丰投顾认为新股发行的节奏,取决于监管层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把控和监管力度,发行速度过快,容易引发市场流动性趋紧,引发市场大幅波动,同时新股发行将吸引部分资金打新,引发场内供给关系平衡。而新股发行过慢,容易引发场内资金对次新股的极端炒作,因此,监管层应该采取适中的发行速度。

从权威媒体的表态来看,IPO的影响较之于之前已经发生较大改变,更多的是融资的主要功能,而对市场抽血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而证监会表态而言,已在表明加快IPO发行力度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可见,IPO对市场的不良影响在现在已经得到各方的否定,官媒全部力挺IPO。

实际上,回头来看,虽然IPO审核速度明显加快,但并未对A股市场造成冲击,A股仍然呈现上行走势。而从抽血上来讲,定增市场融资规模远超IPO融资规模。数据显示,2016年沪深股市IPO数量达到280家,融资规模1843亿元左右。我国A股市场已有583单定增完成发行,累计规模达12455亿元。由此可见,跟定增市场比起来,IPO市场融资规模仍然较小,不足以对A股造成下行压力。也因此,证监会也表示今年或将抑制融资规模到去年的一半,再融资在规模大幅缩减已是大势所趋。

分析:新股发行须改革 严查大起大落的企业

经济学家韩志国则表示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实在是太多太滥,市场已经不堪重负,生态环境已被严重污染。从本质上说,新股发行是制度腐败的缩影,累积的是不断加深的系统性风险。上市公司的动机不纯;上市的捷径是财务造假;传统企业太多太滥;没有退市机制的大规模上市必然形成“肠梗阻”;违法成本太低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不惜以身试法。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的次新股中,报亏损和盈利大减的,至少有40-50家之多。如创业板的尚品宅配,去年每股收益3.15元,今年一季报居然为-0.57元,才两个多月,股价已从200元直跌至120多元。再如沪市的三角轮胎,去年每股收益1.27元,今年一季报仅0.20元,营业利润率从13%跌至7%,目前股价不足26元,离发行价22.07元仅一步之遥。相当一些次新股将上市前一年的盈利做得很高。还是以尚品宅配为例,这家企业不过是做家具的,为什么年盈利增长近1倍?就是因为23倍的发行市盈率是按照上市前一年计算的。一年的财务数据造假是很容易的,因此,必须将上市前一年改为至少按前三年平均值计算,而且对那些大起大落的企业严格审查。

证监会受理的IPO排队企业由近900家,减少至569家,上会企业更是到了即报即审、即审即发的地步,速度够快的;可有那么多企业上市即变脸、被否又进来,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为什么一次次打回去又不惜花血本地一次次冲进来(每申报一次至少得花一两千万吧?),就是因为一旦上市成功、几亿、几十亿的暴利在等着他们。

强制退市警钟再次敲响

新股高速发行在缓解IPO堰塞湖的同时,会给股市带来更多的限售股,限售股的“堰塞湖”越积越高。据研究人士分析,每一家公司的上市都将会给股市带来不少于3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因为根据现行《证券法》规定,公司总股本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即可上市;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达到10%即可。如此一来,新股加速发行就会给股市带来大量的限售股,而这些限售股在上市一年后或三年后都将上市流通,股市因此越发沦为限售股股东的提款机。最近被市场诟病的第一创业并不是个案。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曾表示,对于走不动、跟不上或者有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实现优胜劣汰,增强市场活力。目前市场上“走不动、跟不上”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这类上市公司“苟活”于市场,不仅导致市场投机行为加剧,也从整体上拉低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这些公司退出市场是应有之义。

中国证监会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并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发布后,真正因触发相关条款被退市的公司只有两家,一家是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的博元投资,另一家则为欺诈发行的欣泰电气。两家公司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也体现出监管部门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决心。尽管如此,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僵尸公司仍然大量存在,《若干意见》并没有发挥出优胜劣汰的功效。

优胜劣汰,市场有进有出方为健康。退市机制发挥效用无疑是当下IPO加速形势下业内人士呼吁最多的观点。随着ST新都(更名为“新都退”)进入退市整理期,成为今年首家从A股退市的公司。

沪深交易所均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退市制度:对于沪深主板和深市中小板公司,在从A股市场摘牌之前,一般都会先经历风险警示(*ST或ST)、暂停上市阶段,在不满足恢复上市条件后,才会被交易所强制终止上市,从交易所摘牌;对于深市创业板公司而言,中间少了一个风险警示环节,触发相关条件后,直接进入暂停上市阶段,去年进入暂停上市阶段的欣泰电气便是一例。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谈到,我国证券市场的退市比率严重偏低,一些垃圾股“死而不僵”,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也愿意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帮助这些公司“保壳”,因此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严重扭曲了整个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助长了投机炒作之风。IPO常态化,已经在向解决方向努力。

业内人士建议:

1,加大执法力度,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利益攸关,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建议对造假上市的公司,直接退市。必要时可成立证券法庭,从整体司法体系予以完善。可借鉴美国成熟市场,欧美多数财务够上市条件的公司因为未来没有持续的成长性基本上都无法上市。另外造假公司国会开听证会审理,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可借鉴成熟市场的管理经验,让上市公司不敢造假,在制度的约束下,遵纪守法。

2,加强监管,二级市场上利润操纵,股价操纵,所以整体市场不成熟。目前价值扭曲,对大股东输送利益,对于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的行业,应该实施更严格的监管规则来约束,使整体估值体系回归价值。建议IPO节奏市场化,监管常态化,向注册制挺进,让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融资功能。

      自15年11月份IPO重启以来A股的上市速度堪称火箭发射,IPO重启之前沪深两市仅有26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不到6年的时间A股市场就又发行了近2000多家上市公司。如今沪深两市有4400多家上市企业,6年的时间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增加了1800家,增幅高达70%这远比股指的涨幅要高。15~21年的六年间A股市场平均每月有近30家企业挂牌上市,基本上每天都有新上市的公司。

      快速IPO的好处是什么。IPO的快速发行也并非一点好处都没有,老股民都知道之前A股的IPO一直都有堰塞湖的问题。很多优质企业想上市却难上市,因为上市就要排队IPO,少则三月多则一年,时间成本太高。因此造成了壳资源价格暴涨,为了能够快速上市募集资金即便是一些优质企业也得去寻找壳资源,去买一些毫无价值的绩差股来实现自己借壳上市的目的。这样做是可以快速上市但是却增加了上市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做并不利于维护中小资金投资者的利益。我们熟悉的顺丰,三六零,巨人网络等均是通过借壳上市的,为了解决IPO堰塞湖严重的问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快速IPO,才有了现在的注册制,科创板。

      快速IPO的弊端是什么。IPO的快速发行解决了公司上市难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公司上市速度快势必会导致部分公司滥竽充数,有些公司为了上市圈钱不惜财务造假,以次充好;比如已经退市的欣泰电气就是很好的例子。IPO快速发行还有一个弊端就是造成场内资金流向偏激,散户投资者都知道打新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大机构投资者就更知道了。新公司上市通常会出现连续的大涨,而这大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关注,场内资金都跑去关注新股了,而新股又不是股指成分股因此就会导致指数低迷个股大涨的现象。而且这几年新上市的公司有不少的大型企业,比如市值万亿的宁德时代,千亿市值的富士康,中芯国际,邮政银行,迈瑞,金龙鱼等。这些大型企业的扎堆上市对A股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近几年股指不涨,个别股票持续翻倍大涨的主要原因。

        强制退市制度一直都有,只不过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注册制或许能解决这一难题。A股的强制退市制度一直都有,只不过一直起不到好的效果。比如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三年就会暂停上市,三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暂停上市,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100万股终止上市,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终止上市等这些都是A股的强制退市措施。审核制下的A股是上市不易退市更难,想退市也要符合条件才行,而且对于违法的处罚不够严重,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过随着注册制实施这一难题会逐步被解决,现在创业板,科创板已经是注册制了,未来主板市场也会推行注册制。注册制下上市速度快退市速度也会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会为金融市场带来更为长久的繁荣。我是投资观,感谢阅读,更感谢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