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中国造车新势力,扎堆美国上市,为什么?没有被封禁的风险吗?

2022-11-12 17:18热度:6242

感谢邀请。一个企业之所以会做出一个决定,又或者是选择某一种方式,肯定是经过再三考量。又或者是多次思考的最终结果。站在企业的角度,肯定是将利益最大化放在了首要与优先的位置,所以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决定,相信一定是经过再三思考的结果,而我们身为吃瓜群众,只需要吃瓜看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过度的解读与纠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威马、小鹏......造车新势力为何纷纷投身网约车行业?

新能源汽车两大消费者群体:C端、B端,多数造车新势力以及部分老牌车企均面向B端。C_consumer释义为消费者,对于车企而言是真正销售网点面对的广大老百姓,可以理解为“散客”;完全依靠C端销售的汽车品牌以燃油动力汽车为主,因为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以Fourstar(SSSS)销售服务的售车模式,而且各大品牌完全一致;在同样的终端以同样的方式让车辆面对消费者,这种销售方式是非信息时代成本最低的。

而新能源汽车与燃油动力汽车不同,作为全新车型这种车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电池容量小造成了续航里程过短,电池容量衰减后需要更换电池组的成本太高,以及少数造车新势力品牌服务网点并不全面,这些原因造成了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低和品牌影响力小。

在这一大类车型中目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比亚迪和特拉斯,前者依靠技术控制成本并一次次的刷新性能,后者依靠进口品牌的影响力实现了真正面向C端销售。

除了上述两个品牌以外,绝大部分车企都在面向网约或共享,比如北汽、吉利、奇瑞等等,造车新势力品牌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品牌在电驱技术方面几乎一穷二白,三电系统的电机、电池、电控均依靠采购,制造成本是无法有效控制的;电动汽车在制造成本方面比燃油车多出电池组这一大项,其成本基本等于其他核心部件以及整车材料的成本,而成本决定了最终的价格,所以这些车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然而不论能源变革还是减少排放的目的,汽车的价格过高消费者总是不会买账的,不管是燃油还是电动汽车。

于是这些高价格的电动汽车在C端基本都是门可罗雀,为了平衡产销以保证车企的持续发展,这些品牌只能将车辆面向B(business)商务大客户领域,就是上述的网约或共享业务;这些品牌最终将利润转向合资或直接成立的出行领域,而制造汽车实际已经不盈利甚至亏损了。

共享和网约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同时也存在白热化的竞争,所以如威马小鹏之流最终的结果并不会理想,也许最终都会消失;汽车领域不需要牛毛般的品牌,乘用车领域国产汽车最终可能剩下3~5家,其中不会有一家造车新势力。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留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