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排名

2023-06-01 14:13热度:488

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31位
近日,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 I MD)发布了有49个国家和地区参评的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简称《洛桑报告》)。我国的总体排名为第31位,比2001年的第33位提高了2位。

IMD自1986年起每年发表一期《洛桑报告》,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比排序。2002年纳入该报告评价范围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9个,包括29个 O ECD国家和20个“新兴经济体”。参评国家和地区的选取综合考虑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以及国际可比数据的收集问题。从1994年起,中国大陆被正式列为评价对象。

自2001年起,《洛桑报告》对沿用多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改动,将原来的8大竞争力投入要素归并成4大要素(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将原来构成科学技术要素的26个基本指标,设置为21个,2002年设置了22个。

从《洛桑报告》所列的四项要素来看,我国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和基础设施排名分别提高了4位、5位和4位,企业效率下降了3位。从1998年到2001年,按四大要素国际地位排名来看,其总体趋势不断下降,到2002年略有回升。

在参评的49个国家中,美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仍高居榜首,四大要素中除了政府效率排在第三之外,其它三项均排名第一。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逐年上升,2002年其国际竞争力排在第二位,经济绩效排名略低,基础设施排名最好。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从原来的第二名降到第五位,但其政府效率仍排在首位。

日本、韩国、巴西、意大利与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接近。其中,中国的经济绩效排名远高于其它四个国家,政府效率优于意大利、巴西和日本,但不如韩国,企业效率明显低于其它国家,基础设施略强于巴西,与日本差距最大。因此,企业和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两大弱项,而科技竞争力包含在中国基础设施竞争力之中,因此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中国科技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包括科学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要素排名,中国大陆2002年排在第35位,比2001年提高4位,其中科学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和健康与环境的排名都有所上升。

由于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指标基本集中在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中,因此详细分析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包括的22个指标及技术基础设施中的个别指标,对于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科学基础设施中的 R&D(研发)经费指标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发现,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全国 R&D总支出”地位排名较为接近,但其“人均 R&D支出”都远远好于中国。中国大陆的“人均 R&D支出排名”较低,该项指标与中国较接近的有马来西亚、俄罗斯和印度,排名分别为39、40、46。这与我国是人口大国有关,“企业 R&D支出”国际地位排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企业 R&D支出与中国大陆排名相近的有韩国、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分别排在第5、第11和第13,但其企业人均 R&D支出都好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41,只好于哥伦比亚、俄罗斯、泰国、印度和菲律宾。

反映 R&D人员的指标中,中国大陆的“全国 R&D总人数”排名第2,“企业 R&D人员总数”排名第3,这两项指标与日本、俄罗斯、印度较接近,意大利、韩国和中国台湾排名也较好,但从“全国每千人中 R&D人员数”和“企业每千人中 R&D人员数”两项指标的排名来看,中国大陆明显处于劣势。印度与中国大陆情况相似,总量指标较好,人均指标排名较差。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台湾这四项指标排名较均衡。

与2001年的《洛桑报告》进行纵向比较,科学基础设施要素包括的22个指标,有19个和2001年设置的指标相同。这19个指标中,比2001年有所提高的共11个指标,提高幅度较大的有学校的科学教育状况和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提高了15位和12位;名次下降的有3个,全国每千人中 R&D人员数下降了2位、青年对科技的兴趣下降了8位、专利和版权保护下降了13位;没有变化的有5个,分别是企业人均 R&D支出、企业 R&D人员总数、企业每千人中 R&D人员数、诺贝尔奖和人均诺贝尔奖。

技术基础设施要素中,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排名一直不理想,2002年排名47,比2001年提高2位;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否有法律环境的支持排名35,比2001年下降5名;技术发展基金排在36位,比2001年提高7位。

中国大陆高技术出口总额为40,837百万美元,排第9位;高技术出口占制造业比重为18.57%,排在第22位。“本国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和“合格管理人员可获得程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两个调查指标,2002年中国大陆这两项指标的排名分别为48和49。

从投入产出看中国科技竞争力

科技经费投入明显增加,经费结构有所改善

根据《洛桑报告》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大陆 R&D支出总额为8,201百万美元,2002年为10,844百万美元,增加了2,643百万美元;企业 R&D支出2001年为4,067百万美元,2002年为6,530百万美元,增加了2,463百万美元。应该说,不论是在国家层次,还是在企业层次, R&D经费增加的幅度都很大,但科技人员人均 R&D经费仍然偏低,这说明我国从总体看已经具备了支撑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但科技人员可支配的人均 R&D经费仍非常有限。

从 R&D经费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 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2%―3%左右,基本上与 G DP增长同步,而我国则明显高于 G DP的增长率。例如,从1991-1999年,我国 R&D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2.9%,而1999-2000年的增长率达32.2%。

从 R&D经费占 G DP的比重来看,中国该项指标也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更为合理的水平。 R&D经费占 G 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强度,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普遍高于2%;中等发达国家在1%―2%;发展中国家一般小于1%。根据《洛桑报告》,2000年该指标最高的是瑞典,为3.782%,美国为2.687%,日本为3.118%,韩国为2.653%,台湾为2.045%,俄罗斯为1.084%,印度为0.588%。中国该项指标一直偏低,1999年略有提高,为0.83%,改变了前几年该项指标徘徊不前的局面,2000年又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1.004%。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该项指标仍然较低,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该指标基本上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 R&D经费支出在执行部门的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的 R&D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我国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前几年曾一度集中于研究与开发机构,近年来正在逐步转向企业。1999年,我国企业 R&D支出占全国 R&D总支出的49.6%,研究与开发机构占38.5%;2000年企业 R&D支出所占比例突破一半,达到60.2%。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R&D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正在从以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这是真正实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科技活动的产出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论文和专利是衡

量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中国大陆1997年科技论文数量为10,748篇,国际排名为12。虽然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很快,国际地位排名中等偏上,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仍非常有限。按1999年数据,中国在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2%、4.6%、1.6%、0.3%、3.7%和2.3%,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比2001年国际地位排名提高了2位,“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的年增长率”2001年排名比2000年提高了17位,2002年增长率为87.36%,提高了12位,位居第4。但与韩国和日本的专利总数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1999年数据),日本专利件数为133,960件(位居榜首),韩国为43,314件(排名第3),分别是中国大陆的43倍和14倍。中国大陆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连续两年高速增长,这一方面表明,国民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专利生产率”指标(1999年数据)考察的是授予国民的专利数与企业 R&D人员之比,中国大陆该项指标排名第36,这表明中国企业 R&D人员创新能力的国际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1993-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

总产值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0%,远远超过全部制造业10.1%的平均增长速度。从高技术出口来看,1999年高技术出口总额为24,704百万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为17,251百万美元,电子技术类产品出口额为4,206百万美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是贸易顺差最大的技术领域。根据2002年《洛桑报告》,2000年高技术出口总额最高的是美国,达197,033百万美元,高技术出口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新加坡,为62.39%。中国的高技术出口总额是40,837百万美元,排名第9,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为18.57%,排名22。总的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显示出高速增长的特点,在国家工业化转型阶段对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