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如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强综合竞争力

2022-11-13 07:29热度:1488

高效农业发展符合宝应资源禀赋实际,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宝应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目标模式.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广西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都各有特点,形成不同的资源组合。要对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利用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价,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农业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要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特种养殖业、种植业等,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屯、专业乡镇。
第二,示范引导,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广西农户分散生产经营比较普遍,投入低、装备差,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要积极采取示范引导等措施,推动农业生产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走符合区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要科学选择和建设智能温室大棚、普通大棚等,形成多种类型的设施建设风格;大力推广应用嫁接育苗、平衡配套施肥等新技术,引入节水滴灌设备及农用机械设备,不断提高装备水平。要建立和完善设施投入的政府补贴政策,加大引导力度,如实行集中连片建设冬暖棚或者连栋温室的资金补贴扶持,对农业小区实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形成多个小区连片布局的设施栽培基地,对储、运设施进行补贴等;要进行农产品垃圾处理补贴,建设垃圾处理池,或扶持新上垃圾粉碎设备,变废为宝,助力“美丽广西”建设。
第三,重视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就是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获得优质安全高效的结果。农业科技的应用,农村农户是主体。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加大经费保障,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国家科技投入应向农业科技投入重点倾斜,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支持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钻研科技,对获得可复制的新成果给予重点奖励,不断促进创新。
第四,全程控制,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全程控制就是要摒弃过去侧重事后管理的做法,实行从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保障农产品能够达到安全要求。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广西实际制定推广符合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制度。要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和信息发布制度,最终构建起“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全程控制格局,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按制度要求组织生产经营。
第五,多产融合,建立新兴农业产业体系。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现代农业强调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的新兴农业产业体系。与二产融合,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方式。通过用地、产业化项目资金、技术、信贷等政策优惠,着重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和辐射力强的加工企业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与三产融合,形成“批发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企业的紧密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与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组织方式。通过制定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引导农民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实现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度。
第六,加强培养,壮大新型农民队伍。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是关键。要通过培养专业农民,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农业实用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增收;要培训转型农民,帮助有文化基础的中老年农民掌握职业技术,使其能在农业园区、农业加工企业、农家乐旅游点、村级为民服务站、绿化养护、河道保洁等转岗就业;要鼓励一部分中青年农民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项目,掌握技能,增强在二、三产业就业的竞争力。要培养后备农民,鼓励有志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青年报考农业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培养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