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投

冬小麦有哪些病害及如何预防,市场行情?

2023-11-05 14:46热度:4853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山东省叶锈病为常发病害,条锈病间歇流行,秆锈病已很少发生。

1、症状识别

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叶片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叶背面的较大。

三种锈病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2、发生规律

三种锈病均属于气流传播病害。夏孢子可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的广泛传播,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进行再侵染。条锈病菌就可以借助气流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春麦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构成周年循环。条锈病菌喜凉怕热,在山东很难越夏,叶锈病菌在山东可在自生麦苗上越夏,两种锈病菌均以菌丝潜伏在小麦叶组织内越冬,为翌年的侵染病源之一。叶锈病以当地菌源为主。条锈病菌来源有当地菌源,但主要是外地菌源。春季是流行的重要阶段。当地菌源发病,病叶由下部叶片发病向上部蔓延,逐渐形成发病中心,而后波及全田;外来菌源发病,田间叶片发病均匀,上部叶片先发病,重复侵染造成流行。

秆锈病同叶锈基本一样,但越冬要求温度比叶锈高,—般在最冷月日均温在lO℃左右的闽、粤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越冬。
  小麦锈病发病的轻重主要与降水条件、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秋冬、春季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重。

(二)小麦白粉病

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在叶鞘、茎秆和穗颈上发生。 一般叶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重。病斑最初圆形或椭圆形,白色绒絮状(病茵的菌丝和产生的分生孢子)。以后病斑变灰色,最后变为浅褐色,上面生出小点(子囊壳)。菌丝脱落后,叶片上表现为黄褐色斑点。病叶早期黄化、卷曲并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2、 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气流传播的病害,病菌孢子落到小麦植株上,条件适宜时引起发病,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等传播,引起再侵染。白粉病在一年内经过越夏、秋苗侵染、越冬和春季发病四个阶段。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或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在夏季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24℃以下的地区白粉病可以顺利越夏,并侵染为害秋苗。一般以菌丝体在麦苗上或以分生孢子越冬,春天再产生分生孢子扩大蔓延,春季的白粉病从小麦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病情加重而上移。

白粉病对温湿度的适应能力很强,气温在0-25℃之间均能活动,最适宜的温度是15-20℃,适宜的相对湿度为100%。早春气温高,越冬菌源多,使发病期提前,为再侵染提供了更多菌源。3-5月份雨水多,分布均匀,有利于其发病。低温(以20℃左右最适),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侵染。干旱年份,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减退时,发病也较重。施氮肥过多,播种过早,小麦抗病力减弱。

(三)小麦纹枯病

1、症状识别

小麦苗期感病后,病部初呈暗绿色小斑,后渐扩大呈云纹状大斑。潮湿条件下,病部出现白色菌丝体,有时出现白色粉状物(担子和担孢子)。小麦拔节后病斑主要发生在基部叶鞘上,严重时也侵茎。后期病部表面产生褐色菌核,成熟后易剥落。侵茎后易出现“白穗”,极易倒伏

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越夏、越冬。秋播后小麦三叶期开始侵染发病并扩展,气温下降后病情逐渐停止发展。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越冬病菌不断侵染麦株,并在株间水平扩展,使病株率不断上升。小麦拔节后侵染速度加快,由叶鞘向茎杆发展,病斑随小麦拔节向上扩展,是垂直扩展期,严重度增加,形成春季发病高峰期。后期停止发展,并形成菌核落入土壤中越夏越冬。

早春气温偏高,中期气温正常,后期气温偏低,再加上雨水偏多,可造成纹枯病严重危害。近年来秸秆还田高留茬,也为病菌的逐年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小麦全蚀病

1、 症状识别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受侵,轻的症状不明显,重的显著矮化,叶色变浅,底部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次生根变为黑色,植株枯死。灌浆到成熟期这种症状尤为明显,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剥开有病部位基部叶鞘,可以看到全蚀病特有的“黑膏药”状物。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

2、发生规律

主要以带菌根茬的土壤、混有病残体的粪肥和种子三条途径传播。病菌在病残体或夏季寄主作物上越夏。以菌丝体从秋苗初生根、胚芽鞘或根茎节侵入根组织内,并以菌丝体在病根中越冬。小麦返青后,根部菌丝体向分蘖节、茎基部叶鞘蔓延,最后侵入茎基部1-2节。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从幼苗到抽穗期都可侵染,以幼苗期为主,冬前分蘖期和返青拔节期是侵染盛期。侵染适温16℃左右,发育适温20-25℃。

通气好的土壤有利于发病。土壤肥力不足发病重,使用铵态氮,增施磷肥能减轻病害。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晚秋或春季雨多年份发病重。小麦全蚀病还有自然衰退现象,如果在同—块地连作种植感病作物3~5年,病害的增加就会在数量上和严重度上达到顶峰,之后病害便逐年自然下降。

(五)小麦根腐病

1、症状识别

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一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外,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形成“花斑粒”。

2、发生规律

小麦根腐病菌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土壤带菌和种子带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分发病,24—28℃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重茬地块发病逐年加重。小麦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

(六)小麦赤霉病

1、症状识别

赤霉病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等,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严重、普遍。

(1)穗腐,于小麦扬花后出现。初在小穗颖片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或整个麦穗,严重时被侵害小穗或整个麦穗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在多雨季节,后期病穗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病种子变瘪,具粉红色霉层。

(2)苗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苗残粒上要见粉红色霉层。

(3)茎腐,又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2、发生规律

稻桩上的子囊壳、带病的玉米根茬、麦秆、麦穗、棉杆、棉铃壳、杂草以及未腐熟厩肥中的玉米秆等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内部潜伏的菌丝体主要引起苗枯和茎腐。病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中的子囊孢子在穗上侵染引起穗腐。

在春季气温升高,雨水多时,病菌大量繁殖,并由雨水飞溅或风吹传播到麦穗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通过风雨进行再侵染。一般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

气温15℃,相对湿度80%以上,穗部开始发病,田间湿度大、密度过高发生重。小麦抽穗扬花期出现连阴雨天气容易引起大流行。小麦品种间感病程度有差异,一般大穗、晚熟品种发生相对较重。

(七)小麦叶枯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联结成不规则形大块黄褐色病斑。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般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导致下部叶片枯死,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分生孢子器也稀少。
2、发生规律

病菌在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分生孢子器中的分生孢子和组织中的菌丝体,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低温、多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该病发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八)小麦病毒病

山东省发生为害的主要是丛矮病、黄矮病和土传花叶病。

1、为害症状

小麦丛矮病发病植株分蘖增多,叶片细小,心叶嫩绿,从叶茎开始出现白色细条纹,后发展成不均匀的黄绿相间的条纹,条纹不受叶脉限制。冬前在温度过低的年份,显病的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在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常有3-4次分蘖出现。植株显著矮化,叶片上有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麦穗一般能抽出叶鞘,但多数小穗与花器不能正常发育,严重的不能拔节抽穗而提早枯死。发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易拔起。返青拔节后发病的病株,上部叶片可见黄绿色条纹,下部叶片浓绿,植株较粗矮,不能抽穗或虽抽穗但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

小麦黄矮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鲜黄,叶脉仍为绿色,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植株矮化。苗期感病生长缓慢,分蘖少,扎根浅。病叶从叶尖开始变黄,逐渐向下发展,叶片厚而脆。病苗不能越冬,即使能越冬,返青拔节后新叶继续发病,植株严重矮化不能抽穗,甚至枯死。拔节至孕穗期感病,植株矮化程度轻,病叶从叶尖开始变黄,逐渐向下延伸,黄化部分占全叶长1/3-2/3,后期逐渐枯死,病叶半部仍为绿色。穗期感病一般只有旗叶变黄,植株不矮化,能抽穗。

小麦土传花叶病秋苗期一般生长正常,小麦返青后才开始显症,病苗发黄,叶尖变紫,拔节期为显症高峰,新叶出现花叶症状,抽穗后病株恢复生长,贪青晚熟。

2、发生规律

小麦丛矮病由灰飞虱传毒,小麦出苗后,带毒灰飞虱由杂草或禾本科作物田迁入麦田,为害小麦并传播病毒。秋季早播小麦感病后,10月中旬形成秋苗发病高峰。发病的主要时期是秋季。一般在有毒源存在的情况下,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越早,发病越严重。随植株生理年龄的增大,抗性增强,春季返青后受侵植株发病较轻。防治的关键是控制秋苗的早期侵染。另外,玉米套种小麦或棉花套种冬小麦的地块发病较直播田发病重,靠沟边地头杂草近的发病重。

小麦黄矮病由麦二叉蚜为主的多种蚜虫传毒,带毒蚜虫秋季在小麦出苗后迁入麦田繁殖为害,传播病毒,使秋苗发病,形成来年春季毒源中心。来年春季继续传毒危害。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一是小麦拔节期,二是抽穗期。影响黄矮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一是麦蚜数量大,特别是麦二叉蚜数量大,发病重;二是秋冬及早春气温偏高,湿度小,有利于麦二叉蚜的发生与传毒,黄矮病发生重;三是秋播过早,地力瘠薄,种植密度过小,不冬灌的麦田发生重。

小麦土传花叶病是由禾谷多粘菌和拟多粘菌传毒的病毒病。秋播小麦出苗后,土壤中多粘菌的休眠孢子变为游动孢子,带毒的游动孢子侵染小麦表皮,将病毒传到小麦根部。小麦成熟前,游动孢子形成结合子,在根表皮内发育变成形体,形体再形成休眠孢子堆,内装休眠孢子。土传花叶病发生与品种、土质、地力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土质疏松,透气良好,保肥力差的沙土发病重;基肥不足,苗情差的地块发病重;早播发病重;地下水位高和近水沟的阴涝地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