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求100字左右的新闻和对新闻的评论

2023-12-21 05:22热度:4839

1   北京奥运会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好评,许多报刊载文称,奥运会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相对于中国,既然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同样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结束。自2001年“申奥”成功到现在,中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奥运,最强烈的意识就是展示一个走向现代文明的古国形象。当8月8日如期而至,奥运会像一道绚丽的彩虹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也就预示着中国的“后奥运时代”即将到来。


对于中国“后奥运时代”的解读,一些经济学家曾有过乐观的估计,认为奥运会将会使中国诸多方面出现全新景象,再加上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两点一线,必将使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然而,在意识形态、文化属性方面,中西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总体背景下,中国人越是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西方则越是希望借机改变中国,由此便注定了北京奥运会实际上不仅是赛场上的较量。


不过,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说明了西方错估了奥运会的价值,预示着他们在“大奥运”的竞技中已经基本失败。其实,出现这样的结局并不新奇,早在几个月前的火炬传递中已经看出,中国不但没有被西方改变,中国的民间力量反过来却把西方改变了。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首脑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对北京奥运会抵制最强烈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先生也来了个180°的大转弯。但是,一些国家首脑的“友好”姿态,并不能掩盖其身后潜藏着的“不友好”势力,随着奥运会成为过去式,之前的“抵制奥运”逻辑自然会烟消云散,而新的“后奥运”逻辑也在逐渐形成。
毫不夸张地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硬实力”得到了充分表达。但“后奥运时代”既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综合现象,负效应就不完全表现在经济领域,假如自此后中国在世界的文化符号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喧哗、打斗、小脚、麻将等印记还清晰地存储在西方人的记忆中,就只能说明“软实力”传播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而这同样是“后奥运时代”的具体表现。
28月12日,第29届奥运会开赛第四天。在男子体操团体赛上,中国男队凭借近乎完美的发挥,拿下了本届奥运会中国体操队分量最重的金牌。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选手邹凯说:“我很自豪能为家乡人赢得一枚金牌,这将给他们带来巨大激励。”这一天,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三个月。


三个月前的惊心一震,致使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近1.8万人失踪,原本沉浸在火炬传递激情中的中国,顿时陷入一片哀痛。媒体刊登的一张照片显示,一间灾区教室残缺的黑板报上有奥运五环标志,有顾拜旦的名字,还有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等内容。那些被深深掩埋于废墟之下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分享已经触手可及的奥运喜悦。奥运火炬传递为地震遇难者暂停三天,这在奥运火炬传递史上是一次“破例”。


北京奥运会的如期成功举办,是一个民族对百年梦想的坚守,也是一个国家对公开承诺的兑现。尽管我们刚刚经历灾难,尽管我们刚刚痛失同胞,但既然我们承诺过,就决不会让世界失望。近7万名同胞的生命,以怎样的方式来哀悼和铭记都不过分,但生活仍将继续,民族仍将前行。给中国十六天,还世界五千年。按照7年前的承诺,办一届有特色的奥运会,未必不是包括逝者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沉溺于哀痛,并不是对生命最好的纪念。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表示,希望北京奥运会能给受到大地震打击的中国人民重新带来“欢乐、希望和骄傲”。


人们的顾虑在于对遗忘的担心,对于灾难的记忆,对于死者的哀痛,对于生者的承诺,都有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冲淡。一场奥运会将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此刻正值灾区重建时期。在舆论焦点之外,重建工作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应当说顾虑并非全无道理。在8月6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奥运会开幕式上是否有与四川汶川相关的部分。奥组委官员回答,开幕式毕竟是一个庆祝体育竞赛的欢乐盛事,不应该也不必承载更多的东西。尽管舆论对此表示理解,但是当灾区小英雄林浩出现在开幕式上,并与姚明一起成为中国代表团旗手的时候,现场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


人们并未遗忘。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地震元素上,体现在灾区选手的一番真情吐露上,事实上灾区重建的步子一直没有停下。在汶川大地震三个月之际,民政部宣布地震灾区已基本实现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累计紧急转移安置1510余万名群众,下拨生活救助专项资金59亿元,中央储备粮58万吨。同时,民政部公布了《救灾物资回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就地震灾区重建总体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我们在奥运的欢乐中没有失去对灾难的记忆,反倒将因此获得推进灾区重建的信心和毅力。按照重建总体规划中的测算,汶川大地震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4,也相当于去年四川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全部。何况,重建的目标不仅是筹钱或建房,而是再造一个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新家园。


奥运的欢乐在继续,灾区的重建也在继续。在汶川大地震三个月之际,充满激情的奥运将帮助我们铭记灾难超越哀痛,以有力之手抚平曾经开裂之地,以卓然信念恢复盎然生机,恢复永不熄灭的乐观精神。
3那些比金牌更耀眼的人生故事
   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竞技体育精神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同样是奥林匹克的大精彩;这些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力量的运动员,无论是否得到了奥运会的奖牌,事实上他们已经得到了一块人生的金牌。


奥运比赛该怎么看?我们现在是否已经学会了欣赏竞技体育比赛?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或者上网看即时信息,看到最多的是“金牌”、“突破”。摘金者,中国式的路线大致是,所在地区的政府、体育局会发来贺电,家乡父老在电视机前沸腾的画面会一遍一遍地播放,冠军们一路而来的奋斗史也会详细地解读给读者。而那些失利的运动员,他们的名字,默默地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中。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金牌只有一枚,而通往金牌之路非特异的禀赋、坚韧的意志、刻苦的训练、体育科技的后盾支持不能得。再加上心理、对手等不确定性因素,金牌的炼成充满汗水、科学以及偶然性。这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也是竞技体育的美丽之处。


奥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就有不同的结论。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无论为个人还是为国家荣誉,胜负都是一件必须的事。但在中国,得到奖牌的运动员被一律奉为英雄;凡有中国夺金点的比赛被普遍关注,无夺金点的比赛观众寥寥,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在欣赏奥运的问题上,还处在一个初级发育水平。中国是第一次引进奥运,五环旗上第一次烙上中国的痕迹,但我们引进奥运,不单单是为了让世界见证一个盛世中国,同时引进来的,还应该有五环之下的体育精神。


奥运的享受,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的速度、力量、柔韧性、爆发力、耐力、团队配合、技战术打法等等生理性的极限可能,更在于享受于赛场上一个个传奇故事、一个个动人瞬间汇聚而成的奥运精神,它与胜负有关,但它更是一场关于人生的征途故事,励志激情、挑战自我的传奇、追求梦想的执着,每个故事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诠释。这些运动员,未必夺得竞技赛场的金牌,但每个阅读到他们故事的人,无不以之为英雄,以之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化身。


这次随瑞士代表团以职员身份前来的李华东,曾于1984训练中受伤,切除了左肾脏和脾脏。1986年又在一次比赛中,双脚跟腱同时断裂,做了手术。1988年,从2米多高的双杠上头部向下跌落到铁板上,造成颈椎和胸椎多处错位。经过多年苦练,1996年李东华终于亚特兰大圆梦,帮助瑞士拿到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李华东堪称“超人”,为此,国际奥运博物馆永久收藏李东华曾训练用过的鞍马及比赛服装和比赛用具。


前天打出“祖国好”感动了无数观众的栾菊杰,代表加拿大队出征奥运会,“因为爱,所以我回来”。这位昔日的中国英雄,以50岁的高龄、以长期与肾脏下垂疾病作斗争的意志、以“重在参与”的纯粹精神续写着奥林匹克神话。这种纯粹的渴望,正如美国游泳队41岁的妈妈选手拉·托雷斯所说的那样,“我只是想跳进游泳池中,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还有中国队刚刚夺金的妈妈级选手冼东妹,女儿5个月大即宣布复出,经受着老伤侵袭、产后虚弱、思女之情的折磨,但“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想法,它总是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在北京参加奥运会,拿金牌。”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可以踏平障碍,踏平千山万水,带人领会绝顶之处的人生风景。还有年轻的美国蛙泳运动员艾力克·尚蒂,在6月的选拔赛前被确诊为睾丸癌,为了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他选择了推迟手术,“奥运会是我毕生的追求,我可能永远不会忘记我得知自己患癌症的那天,和我站上奥运会游泳赛场的那天,不管我还剩多少天可活。”


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竞技体育精神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同样是奥林匹克的大精彩,我们的目光不应该仅仅追逐于金牌。否则,奥林匹克就将成为国家之间的金牌大战、成为国家荣誉的次战场、成为运动员现实名利的角逐场。而奥林匹克之所以能与我们每个人发生关系,除了可以一起欢呼人类的速度、力量与肌肉的精彩之外,更在于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这些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力量的运动员,无论是否得到了奥运会的奖牌,事实上他们已经得到了一块人生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