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美国的货币供应量有什么不同?

2023-12-07 01:49热度:6782

  它是计算具有不同变现能力的货币数量,表现货币总体结构的指标。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M0---现金M1---M0 活期存款M2---M1 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M3---M2 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L----M3 各种有价证券在这三个层次中?M。
  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M3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硬币,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M3=M2 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欧洲央行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来衡量通胀的压力。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
  政府是不发放货币的政府是为央行发行的货币提供信用担保相应的获得铸币税收入但是铸币税收入是隐形的他是通过政府指令央行替他偿还国债来冲销的。央行向社会发放货币大致有:印钞厂印发的现金纸币资本项目下的票据和银行券发行M0=流通中现金M1=流通中现金 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M2=M1 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M2 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1与M2之差是准货币。中美两国的区别: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 支票;M2=M1 储蓄存款。
  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M0=流通中现金M1=M0 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M2=M1 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
  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