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我们买的理财产品会发生什么变化?

2023-12-18 13:11热度:7913

2018年5月,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中,最大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这点对于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影响就是银行理财产品。

什么是资产管理业务?什么是刚性兑付?资管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指的是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投资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资产管理业务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银行理财产品。

那什么是刚性兑付呢?刚性兑付,就是产品到期后,管理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产品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管理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在资管新规之前,银行对于自身发行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如论投资是否盈利,均会全额兑付;甚至的非保本的理财产品,如果只是出现小幅度的亏损,银行为了声誉也会进行兜底处理。以往银监会对于这些是不管的,但是现在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如果银行(或者其他金融公司)对于自己发行的产品还敢进行兜底处理的话,那么是严重违规行为,会受到处罚。

所以当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到期后,我们再也无法购买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了,因为银行不会在对自己的发行的理财进行承诺,因此过渡期(至2020年)结束后,如果有银行仍然对你说有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99%是虚假理财。

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很多人会想,这社会上本来安全的理财的方式就不多,好不容易有一个保本理财,国家为啥要打破它呢?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金融投资既然是投资未来收益,未来又是不确定的,银行凭什么承诺零风险,且能预知未来收益?

当然国家之所以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主要是因为:刚性兑付一直是大资管市场难以健康发展的顽疾:首先、投资者享受更高收益的同时并没有承担对应的的高风险,从而吸引了大量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其次、刚性兑付预期抬升了无风险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刚兑使投资者过度追逐高收益,倒逼金融机构相互竞争抬高收益率,扭曲市场风险定价,抬高了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成本;最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一旦发生违约,金融机构兜底,风险积聚在金融体系中,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刚性兑付的危害,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截至2017 年底,我国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7.3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4.95%。

7.37万亿是什么概念呢?2017年年末,我国前10强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合计数才82504万亿,如果说全部保本理财全部亏损,银行进行兜底处理的话,差不多,要把我国前十大银行卖掉才可以赔的起(当然现实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且理财投资亏损,一般最多部分亏损,不可能全部亏损)

总结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我们买的理财产品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以后(2020年之后)再也买不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了。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郭鑫认为: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自去年11月一行三会联合外管局等多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之后,史上最强资管新规的监管导向也浮出水面,引起了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而实际上,资管新规也与普通人密切相关。

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就意味着,推动资管产品向净值管理转型、打破刚兑的重大监管政策即将落地。

而就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通过之后,国务院办公厅昨日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由人行统筹,牵头成立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管理工作小组。掌握金融家底,最终要建立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

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推进,说到底还是与资管新规相配合的,根据新规中对这一系统的设计,所有资管产品(包括银行、券商、信托、基金等一切开展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发行的所有资管产品)都要把信息汇总到央行的这个综合统计系统中。汇总的信息非常齐全,至少要包括投资者信息、投向信息、基本信息等。当央行收集完信息后,如果统计功能足够强大,那么便可以通过代码等信号,自动识别同一嵌套链条上的资管产品。真正实现信息汇总、一穿到底后,金融业务将被暴露在阳光下。

资管新规出台后,公募基金在投资范围、投资比例、产品分类、产品分级、质押融资等方面将面临诸多调整。如分级产品或将面临转型或强制清盘可能。此后公募基金不得进行份额分级,该规定限制了公募基金重新发行分级产品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看,资管新规对公募是利好。因为此前较之其他金融机构,公募基金被管得最严。现在金融机构监管都是一样的,公募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在信托、私募基金、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等产品中,其合格投资者门槛多为100万元-300万元,而《指导意见》则直接将其提至500万元。这

会直接减少合格投资者数量,相关产品规模也会受到牵连,对一些业绩相对平庸、品牌效应偏弱的机构或将遭遇较大压力。

刚性兑付一旦被打破,则意味着银行的理财产品将不再保本,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只有国债收益率,整个市场的无风险收益也将会下降。投资者需要增强风险意识,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管理需求,选择风险等级和产品周期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求的产品,切勿被一时的高收益蒙蔽。

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的降低,催生投资超多元化方向发展。未来投资者要做一些区分,自身投研能力比较强,可以自己做一些直接投资,如果投研能力不足,可以委托给专业银行机构,做银行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