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是什么

2023-09-28 12:27热度:3600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时期未能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1920-1929年期间美国连续出台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使得美国国内财富集中度骤升。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而富裕阶层的财富很大部分不会用于消费。因此,所谓的“柯立芝繁荣”,归根到底更多地是少部分美国富人的繁荣,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客观上这也导致了富人的财富大量流入证券市场,催生资本泡沫。而1929年股灾发生之后,胡佛政府仍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1930年却采取大范围加税的政策,使得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由于当时的美国类似今天的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济制度,普通民众的消费更加受到抑制。  (二)过晚放弃金本位制度,错失了恢复的最佳时机。美国对金本位的坚守,从两个方面使得萧条进一步加剧:首先,金本位制度的存在造成其无法像今天的一样通过数量化手段进行货币扩张,国民实际收入出现下滑,需求随之减弱,导致持续且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一旦人们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形成,又会进一步造成需求的萎缩,带来恶性循环;其次是金本位下的政府,为保持其黄金储备,防止黄金流出,又不得不提高利率。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高利率,无疑是一种顺周期政策,对经济的恶化和通货紧缩起到了加剧的作用。总的来看,这种货币与黄金挂钩带来的约束,只要金本位存在就不可能消失。从历史上看,凡是放弃金本位较早的国家,经济恢复得也较早。伯南克在《EssaysOnTheGreatDepression》中分析了数十个国家在放弃金本位之前和之后经济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战后便没有回到金本位的西班牙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冲击较小,经济恢复很快,而英国在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后也早于美国走出通胀泥潭。美国则直至1933年3月才放弃金本位,仅早于意大利。因此,金本位制度亦是当时美国经历较长时间萧条的重要原因。  (三)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Smoot-Hawley关税法案》人为延长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把对进口货物的关税提高了60%,其他国家对此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也提高了关税。出台该项法规的用意是保护美国本国工业,以减少失业问题,但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到严重打击,加上报复性的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美国产品的海外需求也迅速减少,最终导致本国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美国失业率最高曾经达到25%,而当时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失业率也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严重的失业问题一方面影响美国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劳动者实际收入,需求因此下滑,国内经济恢复更为迟缓。  (四)未对银行业实施有效地救助。胡佛政府奉行自由市场理论,在危机中不愿对其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多的政府干预。在大萧条时期,由于美国政府错误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使民众信心丧失殆尽,有超过9000家的金融机构倒闭。而另一方面,银行的大面积倒闭又使得企业难以获得款,在此期间13万家企业也发生倒闭,这无疑对实体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工业产出下降近50%,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已经是1935年的事了。实际上,如果政府当时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注资以提振信心,情况应有较大改观。诚然,政府救市不能阻止经济体步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使得衰退程度得以减轻。

1、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2、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3、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4、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