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时间及历程?

2023-11-03 03:47热度:5659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以来,中国就不断倡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日趋丰富,构建路径也更加多元。

历程:

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中国外交长期实践等的共同结晶。

一、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新型国际关系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仁者爱人”“重义轻利”“兼济天下”“以和为贵”等重要理念。西方国际关系重视权力政治,坚持利益至上,这源自西方“弱肉强食”“强者为王”“国强必霸”的文化理念。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寻求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际关系新路,其底气无疑来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对人类社会的新贡献。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世界是竞争性、冲突性、二元对立的,国际政治是零和游戏;各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必然是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与西方国家“弱肉强食”“二元对抗”的文化和思维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者爱人”“中庸至和”。“通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运用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和实践中,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国际关系思想,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新形象。”

二、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当今世界正处在快速变革时期,政治上是国际主要力量对比出现大调整,“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趋弱,多强易位”的态势,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传统的国际格局。经济上,全球化受阻与逆全球化回潮,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贫富差距并未缩小,全球性脱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安全上,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但局部地区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不少国家陷入内战与动荡的困境,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难题;文化上,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增加,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成为国际冲突的重要根源。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日益迫切。不过,全球治理也面临着需求与能力不匹配、制度设计与成员参与不对应等问题,使得全球治理的制度匮乏、民主赤字、治理失灵等现象比较突出。

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有利于缓解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困境,为全球治理的完善提供有益方案,这无疑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助于国际社会在新时期共克时艰、共创未来。

三、中国外交不断探索的结晶

新型国际关系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外交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产物。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年外交实践与经验的升华,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等一脉相承。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新型国际关系脱颖而出。在2014 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再次倡导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上升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同等重要的高度,显著地体现了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