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热点评论|能源转型后,还能保持弹性吗?

2023-10-02 14:47热度:5431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注重能源发展的量,并未强调能效的问题。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次能源消费曾呈现不寻常的高速增长态势,近年来,以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考核指标为标志,从消费端将能效列入国家五年计划指标和地方考核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步下降。

能源弹性系数的下降,意味着能源强度的下降,是开始改变粗放型发展的表征。我国的能源强度(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在2010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近十年来逐步下降,但2018年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生产了全球15%的GDP,消耗了全球能耗的23%)。

能源强度仍然偏高的原因主要是高耗能产业占比仍然过高,产业结构调整尚不到位;技术水平不够节能高效;再加上诸多的浪费。我国节能提效潜力巨大,例如燃煤电厂,每供1千瓦时的电力,1978年平均消耗煤炭471克,2018年已进步到只消耗308克,而我国先进的上海外高桥三厂,只需270克煤炭。如果全国的燃煤电厂都达到这个水平,则发电用煤就可以节约12%之多。

如果我们的能源强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且不说先进水平),则每年可节省50%的能源消耗,约为15亿吨标准煤。因此,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效能是一个国家能源体系先进性的标志。能源转型,首先要向节约、高效转型。

全球一次能源结构变革的三个历史阶段是:煤炭为主阶段→油气为主阶段→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1913年,全球一次能源中70%是煤炭,经过几十年的转型,进入了油气为主阶段,目前全球一次能源中,油、气总和的占比超过50%。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表明,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次能源结构将走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

与全球不同的是,定量的评估表明,我国不会有油、气为主的阶段。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变革的三个阶段是:煤炭为主阶段→多元发展阶段→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现在,我国能源进入了多元发展阶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协调互补、此消彼长、逐步转型。通过几十年电气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努力,走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