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如何看待方方在疫情期间写的日记?

2022-11-14 14:42热度:336

大家并不是不让方方写日记,而是让方方实事求是的写日记,不要胡编瞎造,不要道听途说。

民众诟病方方日记的主要着力点就是有些不实的东西,被方方扩大了。方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曾经的知名作家,而且有官方身份,她的发声代表的并不是她自己一个人,而是很有影响力的,会影响一群人。正如特朗普随便说了一句注射消毒液能防病毒一样,就有美国人真的喝了消毒液,结果死掉了。因此越是影响力大的公众人物,说话越得小心。

网友的要求并不高,就是方方能实事求是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就行。对于大家认为不实的部分,你可以出来用证据澄清,就可以了,没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方方明显没有做到这一点。却骂网友是极左,啥的,这就过了。正因为你是个公众人物,你才更应该比大家懂道理,讲道理才是,不能比大家还不懂。再说了你还是个作家。

其次就是在美国出版,更名《武汉日记》。你方方写的日记,为啥不叫方方日记,却要起名武汉日记?你能代表武汉?鲁迅在上海写的日记,为啥起名《鲁迅日记》,不叫上海日记?胡适在北平写的日记,为啥起名《胡适日记》,不叫北平日记?

因此你方方写的日记为啥不叫方方日记,却叫武汉日记,你有没有一个解释?难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

所有支持方方的人,能不能把这几个小儿科问题回答了先?不是不让你写日记,也不是就让你歌功颂德,而是让你实事求是,不要胡编乱造,难道这个要求很高吗?

袁大妈并不是嗓门最大的,但肯定是说话最多的。为什么大家觉得袁大妈聒噪,其实很简单,村里跟袁大妈一样的人都在忙,没人有这闲工夫唠嗑。愿意听袁大妈说的都在村口的碾盘上蹲着呢,剩下的人都在地里忙活,因为春天到了,要播种了,地也要重新翻一遍。庄稼人的道理很朴素,春天的时候不去种地,秋天的时候就要喝风屙屁。

没人知道袁大妈为何突然变了,印象中的她还挺好的一老太太。一切源于今年开春的时候一场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过来啃食庄稼。好家伙,这阵势,几辈子人都没见过啊。十几年前也闹过蝗灾,但当时也没人觉得害怕,不知不觉的也就过去了。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这一次的蝗灾没有这么容易走,而且怎么来的,也没人知道。

村子里的老人们束手无策,很多人都是一夜之间知道了这个消息,起初的的时候,没人拿他当回事,但是渐渐的,人们都不约而同的慌了。能不慌吗?有生之年,谁见过这阵仗啊。村民们没见过,村支书小李更是没见过,小李当了好几年模范村支书了,年年评先进,月月是模范。小李确实将村子规划的特别好,哪块建个机井方便村民浇地,什么地方修个亭子,让老人小孩嬉戏。小李比谁都清楚。但是小李能干好这些,不见得就能治好蝗虫。

刚开始的时候,小李也没拿它当回事。蝗虫们,谁没见过,赶一群鸡进去,没几天就过去了。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鸡都能被蝗虫包围。小李慌了。慌了神的小李开始干了一些糊涂事,比如说给王书记汇报工作的时候隐瞒真相。因为他知道,不这样说的话,他明年的先进就评不上了。但是王书记并不瞎,实地看完了之后,小李的谎言自然被戳穿。于是,村里派来了新的支书,小李黯然垮台。

新支书很负责,于是蝗灾渐渐的控制住了。这个时候,一切都安定了下来,袁大妈便不安定了。袁大妈自诩是一个文化人,因为之前村里的妇女主任这个位置,袁大妈坐了好几年,她牢牢的把控着村里的宣传工作,那时候的袁大妈风光无限,想干啥就干啥,想批评谁就批评谁,俨然一副指点江山的样子,袁大妈那个时候是支持小李的,因为自己的活动经费还是要靠小李审批。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换届选举后,袁大妈被刷下来了,因此,她黯然伤神了好久,一腔热血无从泼洒。

没过多久,村东头到村西头,南边的旱地到北边的土塬。袁大妈的身影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这场蝗灾的断言“小李是从根子烂了,他把大家伙的庄稼当儿戏,大家也不想想,没有了庄稼,我们吃啥。”新支书带着人去田间地头看看,今春能种点啥,听到这些话,皱了皱眉头,步子迈的更大了。

“小李要是一开始反应稍微正常点,我们也不至于这样,这么多庄稼,都毁了啊。你看看,村子里这么多人,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这他娘的是什么世界,简直比旧社会还黑”大家都觉得袁大妈说的有道理,因为村里确实有很多户人家已经揭不开锅了,就凭着村上的救济过日子。

“你看看老王头,一把年纪了还跑去地里捉虫子,一不留神小腿骨折了都没人管,躺炕上这么多天,水米不打牙,你就说说,小李管了吗”这个时候,人群里隐约的有一些骚动,大家说话的声音渐渐的盖过了袁大妈,袁大妈还没有察觉,依旧是滔滔不绝。老王头站了起来,拿着小马扎准备离开。“你坐着听么,回去干嘛”身边认识他的人哄笑道。“我不是骨折了么,我回去躺着去”。老王头忿忿的走了,人们起哄的声音就更大了。有人跟袁大妈小声说了下,袁大妈并没有惊慌失措“老王头那没问题了,就不见得李大爷也没问题,我跟你说,王姐就在李大爷家隔壁住,没人比我了解李大爷的真实情况,他可是……”人群中的嬉闹声音更大了,袁大妈依旧滔滔不绝。

蝗灾来的快,去的也快,虽然一开始小李做的不好,但后上面重新派了个人过来后,村里的蝗虫被控制住了。原本听袁大妈叨叨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知道,受灾了就是受灾了,没说的,但人活着要吃饭,春耕还有几天,这几天要抓不住,秋天真的就喝风屙屁了。因此,除了几个现任乐此不疲外,所有的人都着急忙慌的下地干活了。

有人纳闷,为啥只是袁大妈在这说,别的人呢?别人都忙着呢。新的妇女主任再给村里的那几位老人家里发放免费的大豆种子,各小组的组长也都根据各家的受灾情况分发补助。好几个月没下地干活的村民们正在和老天争分夺秒。大家实在抽不出身来在村口的碾盘上一坐就是一整天。

袁大妈看了看村里支持自己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就跑到了临近的县城继续发言,县里毕竟是有钱人多,大家也都喜欢听袁大妈讲故事,故事真不真,没有人关心,关键看故事说的啥。好多人跑到县里买房后,就觉得自己也是城里人了,于是便很排斥自己之前的身份,甚至于对村里也是万般排斥。这些人听到袁大妈这样说,便少不了随声附和。

而此时的县城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县城没有庄稼,蝗虫不会过来的,对于村民自发组织的灭蝗虫,县城里的人当作看热闹一样,但是后来,当他们一觉醒来看到县城里的绿化带被蝗虫蚕食殆尽之后,便高兴不起来了。

有的人甚至说之所以村里闹蝗灾,很可能是农民们的阴谋,因为这样就可以将蝗灾扩大化,然后对县城发动生物战。也有人认为是县城里的人豢养的宠物蝗虫被带到了田间地头进行“放生”,所以,村里才闹了蝗灾。不过这样的声音毕竟太小了,没人听的到,也没人愿意听,因为聚集在县城里的,大都觉得自己是城里人,城里人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这一听就是乡下人做的。

村里也没人发言,大家都懒得与袁大妈公开对峙。因此,袁大妈就更加的有恃无恐。面对海大爷的质疑,袁大妈直接回了一句“你以为你是谁”而那些比海大爷还要小的声音被“袁大妈们”听见后也被冠以恶毒的走狗的骂名。此时此刻的袁大妈,完全掌握了话语权。而那些县城的支持者们更是对袁大妈赋予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

有人给袁大妈买了电脑,有人给袁大妈拉了网线。有人带袁大妈来到县城最大的印刷厂,准备将袁大妈的见闻录整理出版。一时之间,袁大妈被塑造成了一位圣者,一位有良心的文人,一个后现代农村的良心。不了解袁大妈的人俨然觉得她就如同一个风头正盛的明星。然而村里的人都知道,袁大妈说的是没错,但是也没那么邪乎,毕竟,在袁大妈口若悬河的时候,新的妇女主任已经给好几家孤寡老人送去了免费大豆种。各小组的组长们也都开始带头让更多的农户抓紧时间春耕。

然而这些袁大妈都是不屑一顾的,袁大妈看来,自己要做大事情,这些小事显然不能体现自己的重要性。毕竟,村里的黑暗要等着她去揭发检举,村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村民正期待这将来的审判来临。想到这里,袁大妈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看着县城里的绿化带开始被蝗虫蚕食殆尽,别墅区的那些全副武装的人就越发的可爱了。袁大妈觉得他们才是最理解自己的人,只有站在他们的身旁,袁大妈的理想抱负什么的才能成功。

支持袁大妈的人开始让袁大妈的见闻录登报了,而袁大妈也顿了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面对着县城里更加广泛的民众,缓缓地写下几行字,“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