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为什么商誉减值暴雷,今年集中爆发?

2023-01-08 12:20热度:5385

临近年末,商誉减值成为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黑天鹅”。那么,到底什么是商誉?商誉是指上市公司并购时,支付收购价与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差额。

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收购交易中购买价格超过被收购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举例说明:A公司收购B公司花去10亿,而乙公司就值3亿,多付的7亿就是商誉!

那为什么今年是商誉减值集中爆发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2015年是并购重组的高峰年,特别是创业板上市公司。

2、对赌协议业绩承诺期一般为3—4年,大量的并购承诺将于2018年到期,年底将面临大量商誉减值的风险。

3、2018年是商誉减值的高峰年。首先,上市公司商誉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商誉达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8%。

4、今年以来,不少企业经营情况不佳,并购标的完成业绩承诺难度提升。

最后,我们认为目前的暴雷更多的是一次性的而非持续性的,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喜欢吗?记得关注点赞,留下脚印,常聊!

目前A股公司大额商誉减值实际上是为前几年疯狂的并购重组还债。始自2014年的一轮疯狂高溢价并购潮所带来的万亿商誉,正在成为悬在诸多A股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时,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重组,主要动力在“监管套利”,谋取一级半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估值差价,为了把公司市值做肥做大,然后大举减持股份,而不是为了企业战略和真正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前几年的“中国式并购”,主要表现为跟风式热门题材并购、忽悠式重组、业绩承诺对赌、高溢价收购、盲目跨界并购。当这些因素混合为一体,债务违约和商誉减值、业绩崩塌等并购后遗症的爆发就成为必然。也就是说,始于去年的债务违约潮和今年突然爆发的商誉减值导致的业绩巨亏,其根源在于2014年以来的并购重组潮,并购重组一般有三四年的观察期和业绩承诺兑现期。当并购重组的潮水退去,部分企业就成了债务违约和计提大额商誉的裸泳者。

那么,这种高溢价并购现在已经消失了吗?实际上,不少A股公司并没有吸取教训,出于种种原因仍然在重复这一愚蠢的高风险游戏。去年,瀚叶股份38亿元买不到1000个公众号曾经轰动一时。这家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作价38亿元收购量子云100%股权。这笔买卖划算吗?普通投资者都能一眼看出猫腻,而瀚叶股份不到40岁的董事长却认为不贵,估值具备合理性,还自以为捡了一个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