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要闻

未来的超级风口(未来的风口到底是什么)

2023-11-05 15:54热度:167

  有个办法能让普通人像特斯拉一样挣钱,你不了解一下本题,我不会造电动车啊,谁说特斯拉是靠卖车赚钱的?他成立了18年一直到去年才实现了首次盈利,不知道的以为是靠一辆车卖出来的,但看过材料之后你会发现啊,20年一整年,他卖车实际上还亏了九,是靠卖碳积分挣了16亿美元。这碳积分是什么?为什么站在碳中和这个风口上,能让特斯拉股价一年翻七倍?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个机会能让普通人像特斯拉一样挣钱这?

  

  而且还要从一个惊动世界的水下会议说起。记号安全带发车了,首先来到2009年10月17日,世界旅游胜地马尔代夫的总统召集了12名政府内阁,换上了潜水服,给每人发了一个氧气瓶,在四明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首次的水下内阁会议,签署了一个名为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的决议,提交给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他们想用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艺术来呼吁各国减少碳排放。什么是碳排放?他其实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简称,温室。会导致全球变暖,进而融化冰川,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些大家都应该知道,对吧?而我们平时的汽车尾气啊,制造工厂生产的废气啊,就连吃的牛肉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有一篇报告说全球10.51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其中导致酸雨形成的安占了全球总量的2/3,甲烷这种比二氧化碳暖化地球速度还要快上20倍的气体占了全球的1/3。突然感觉爱吃牛肉有点罪过啊,这眼泪不自觉的就从嘴角流了下来。下次还是放放点儿孜然吧,开玩笑啊,总之,为了保护地球,全球变暖必须组织。而马尔代夫作为平均海拔仅有1.2米、全世界最低的地方,海水一旦上升,这个孤悬于印度洋中间的度假胜地啊,就会成为第一个要沉没于海底的国家了。两个月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世界各国专家云集丹麦哥本哈根,讨论的就是关于碳排放的新协议。可是,本被誉为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这场大会最终草草收场,没能签成任何协议问题。住在哥本哈根协议违背了之前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什么意思?这个例子,一个人口有5亿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人口1亿的发达国家,你去要求他们按照同样的标准减排,是可能吗?啊?你现在发达了,当年发展的时候该排的碳都排了,现在搞服务业、虚拟产业,当然不需要那么多碳排放呢。可人家呢?首先那么多人,他只要呼吸就有碳排放,更不用说他还在发展中,但凡生产制造就需要碳排放,如果统一了标准,不就等于让他们原地放弃了发展嘛,所以。那次会议需要所有的国家立马一刀切执行的想法,让这两位国家吵的是不可开交,毕竟排放权就相当于是发展权吗?

  

  这显然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落后的国家是不公平的。所以会议草草了事,谁也没有正面回应马尔代夫提出的这个碳排放的问题。这种没有人愿意作为的情况,一直到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时才发生了改变,作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的中国站了出来,郑重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也就是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不再增加了,2060年要。碳中和,意思就是我们自己产出的温室气体要自己想办法全部抵消,为保护世界处理问题。直到这一刻,世界各国当年因为一刀切标准产生了分歧,才发生了改变,而11年前来自马尔代夫海底呼唤的碳中和也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如今,几乎每个国家都按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了一个自主可控的小目标。比如,奥地利的目标是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德国、法国带领欧洲大多数国家承诺的碳中和时间是2050年,还比如两个超前完成作业的国家。牡丹,一个是苏里南,虽然是因为人少树多,一个在喜马拉雅山上,一个在南美洲雨林里,但是你会发现啊,世界各国突然从11年前的对碳中和的爱答不理,到如今纷纷承诺的和她在一起,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里头的原因啊,主要有两个,表面原因是气候问题确实迫在眉睫,已经拖不起了。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让人类在短短100年中把上亿年储存的二氧化碳猛烈地释放到大气中,破坏了生态系统,而一旦生态。系统崩溃呢?没有人是能独善其身的,而深层原因是要打破石油美元体系的死循环。几十年前,老美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无意中透露过这个隐秘的收割世界的逻辑,他说,谁掌握能源就能控制各个大陆,掌握金钱就能控制世界,而石油美元是让美国一次掌握两者的最重要的工具。在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后啊,老美与当时最大的产油国沙特达成协议,要求沙特所有的石油只能用美元交易,这样美元就顺利。能成为石油唯一的结算货币,从而深度捆绑了美元与石油。而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每个国家都需要,那要买就要美元,于是所有国家又必须把美元塞满钱包存起来买石油用。于是世界贸易运行了几十年,世界各国就存了美金,几十年多出来的美金又都买了理财产品美债。而这周而复始的几十年,就像基辛格说的那样,成功的让老美控制着全世界。所以石油美元体系的最终死循环就是全世界要付出辛苦劳动,老老实实生产卖货。赚钱儿他老美只需要印钞票打借条,就可以利用每一笔石油和美元的交易坐享其成,完成收割。在看清套路后啊,几十年下来,基本没有国家愿意这样坐以待毙下去,所以这些年纷纷开始尝试打破这种死循环,而碳中和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来能保护地球,二来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打破原来大家统一被石油美元收割的局面。这太融合的意义我弄懂了,可是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你开头说的能让我们和特斯拉一样这。钱的事儿也还没说呢,OK,那我们就让视频进入最精彩,也是跟各位最有关系的环节。首先我想问你,什么是风口?风口它其实就是由一大群人想要做同一件事所产生的能量而造就出的机遇,同意吧,但现在不是一大群人,而是一大群国家想要做同一件事儿,这个能量有多大?

  

  说起来可能有点虚无缥缈啊,但是你看今年的双锏就能跌到我的点,他一出来,由于它的各个学科、教培机构消失了,但未来会有很多的技能教育。能够站起来,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够帮助国家达成教育改革的目的,这就是乘上风口的本质,而碳中和也是同一个道理。那么请问你身处的行业是否不利于碳中和?各种煤炭、化工企业,包括畜牧业,如果将来把这一部分纳入到温室气体的监管之中,就意味着世界各国农民都得有碳排放指标才能饲养牲畜,自己的指标不够就得去买,这样一下子成本就会迅速飙升,以前50块一斤的肉很可能就要两三百一斤,所以这类企业一定要在规则变动之前就。想好应对之策,否则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给你们举个例子,我国青海有一个609平方公里的塔拉滩生态光伏园,这事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同时它也是全球第一的光伏羊养殖基地。什么叫光伏羊?因为一块块光伏太阳能电板的铺设,使得戈壁荒漠的风速降低了近50%,蒸发量降低了30%,土壤含水量还提高了。以前的不毛之地因为铺设了太阳能光伏板,长起了草,于是周边的村民受邀进到园区放羊,他们一边放羊一边来上班近。其光伏组件割草做保安,而这种放牧和发电互补的模式,不仅成了中国光伏产品热销全球的名片,我觉得也是给大家的一个思路可以借鉴。那么再请问,你投身的企业或者行业,他有在助力碳中和嘛?比如新能源、节能等行业,如果是,那你不仅能拿到大量优惠政策,而且面临的还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蓝海市场。未来我们的能源供应端会尽可能用低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发电,这就意味着未来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风电或是现在的12倍尔,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倍,一个巨大的绿色能源产业空间将被打开啊。同样,在能源消费端,居民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中,也将实现绿色新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比如变化最快的新能源车,截止到今年的600万辆的新能源车只是刚刚开了个头啊。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燃油车都将退出历史,这之中的空间还有100倍,还有没有什么?行业可以乘上碳中和的东风,园林行业行不行?我国未来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而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们的森林积蓄量是137.2亿立方米,这之中又有多少空间?毕竟还有很多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是要靠这些绿植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与封存等组合工程来去除的。而当你的企业能帮碳中和,吸收掉大量的。碳排放时,你说未来能不能像特斯拉那样卖碳积分呢?举个例子,浙江一个小县城安吉,现在今年的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后啊,他成了竹林碳积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一个祖孙三代经营着1000亩毛竹林的村民,拿到了县里第一笔竹林碳汇贷款37.19万元。他说,啊,想不到这竹林吸附二氧化碳也能变成碳积分质押贷款的。这个小小的例子就是想告诉你,在碳中和的未来,一切与减碳相关的行业都存在。交易的机会,比如你购买和使用电动车的积分,可以卖给不差钱想要用汽油车以及大排量车的人,还比如你家屋顶光伏发电也可以卖给电网折算成碳积分,甚至你个人的绿色生活都可能可以获得碳积分来兑换商品或者交易向。江西南昌的地铁啊,在二零年就推出了一个功能,市民每次地铁出行都会有积分进入到自己的碳减排账户,凭积分可以兑换礼品和免费借阅图书。这些现在听起来虽然可能微不足道,碳交易虽然也只是在个别城市做试点,但我。相信这些已经足以让我们看到他未来的方向。中国目前GDP100万亿元左右,而2026年经济还要翻四倍,新增约300万亿元,相当于这新增的300万亿元GDP,绝大多数是要零碳甚至负碳的。爱因斯坦说,逻辑可以把你从a带到B,但想象力可以带你纵横四海。关于碳中和的未来,更大的机会在于每个行业的改变,衣食住行的改变,而这一切才只是刚刚开始,如果你没有赶上民营企业的机遇,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商机没有赶上智能手机的风口,也没有赶上北上广买房的十点,那么未来40年,无论你现在是不知道选什么专业的学生,还是不知道从事什么行业的创业者,只要打开想象力,想尽办法帮碳中和出一份力,那么这次的风口就绝对不会错过了。好了,到站下车,这日子再说,关注我,看清更多事件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