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LED市场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3-11-05 03:46热度:5811

LED产业一般按照外延片及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和LED应用分为上、中、下游;其中,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是LED产业链的核心,同时也是附加值最高环节,是典型的技术或资本密集的’三高’产业:而中下游的封装和应用环节壁垒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长城证券统计,在LED产业链中,LED外延片与芯片约占行业70%利润,LED封装约占10至20%,而LED应用大概也占10至20%。
    于是,如德豪润达这类原先仅通过并购涉足应用和封装领域的公司,也打算通过定向增发募资来涉足产业上游,拓宽利润空间。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念春指出:以德豪润达当前实力来说并不具备LED芯片制造的技术、生产能力,预计可能通过收购相关公司来加快介入LED芯片制造领域。这也是目前产业外公司涉足LED领域的一大有效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游芯片供不应求,但国内企业并不具备技术优势,特别是在要求较高的大尺寸背光和大功率照明等领域,产品缺乏竞争力。

    相对而言,封装的情况则好很多,这也符合全球LED产业转移的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技术门槛不高,且属于劳动密集型的LED封装产业率先向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转移。据估算,目前中国的封装产能(含外资在大陆的工厂)约占全世界封装产能的40%,并且随着LED产业的聚集度在中国的增加,这一比例还在上升。此外大陆LED封装企业的封装产能扩充也在加快。

    但问题是,这些封装企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非常分散,产业集中度并不高。并且目前LED相关上市公司中,还没有一家以封装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高工LEDCEO张小飞指出,目前,境外特别是台湾LED企业正在大规模进入,并且在大陆从北到南都在布局。对于国内相应企业的压力非常大。此外,国内企业尽管具有地缘优势,但对相互间的合作却比较排斥。他表示曾有意推动过两家封装企业的合作,但最终还是流产。如此一来,短时间内,大陆还很难产生能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大型企业。

    但LED产业必然也会走向集约化的进程。按照国家《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到2015年,将形成上游芯片规模化生产企业3至5家;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拥有自主品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10家左右的格局。

    如今,一些实力企业的规模化扩产不失为有效尝试。刘亮告诉记者,这在全球表现为向上游芯片制造等产业链瓶颈延伸,以及向下游特定的应用市场扩张两种主要形式。后者如士兰微,在芯片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后,也正有进入封装和户外屏等领域的计划。塞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莹则指出,下游向上游的难度较大,资金和技术门槛都相对较高,但企业为保障原材料供应可能会选择这样的并购方式;而上游向下游并购会使企业的整体获利水平更高。另外,也有一些产业外公司进行跨业务并购,如德豪润达,大多是看好LED产业的发展机会。

    据张小飞介绍,随着产业的爆发,LED公司现在也吸引了很多风投、PE资本的关注,但他们也相对很谨慎。可以说,整个产业的格局还比较乱。但并购整合的趋势也正逐渐明显。

    生死之惑:人才、核心技术及灰色地带

    记者采访中,不少专业人士对于中国LED的产业前景十分看好,特别是肯定其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


但对于相应板块在资本市场的疯长,张小飞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他表示目前国内LED产业仍有很多短期难以克服的桎梏,资本市场反映强烈相当于将利好提前兑现。同时,业内也不乏鱼目混珠者,借概念和炒作来趁机捞一把。


    但业内专家也认为,核心技术、人才、标准体系及资金的缺失使投资者看待LED产业不宜过分乐观。据业内人士透露:以推动LED照明普及为初衷的’十城万盏’实施一年多,预估数字偏大;按照科技部规划,今年将加码到’50城200万盏’,但由于相关补贴和财政优惠没能明确,已削弱了其他城市加入的欲望;另一方面,由于照明标准的部分缺失,许多城市在招标中流露地方保护倾向,使业界必须冷静看待该规划对相关LED企业的促进作用。

    据张小飞透露,目前LED照明的完善国标体系尚未确立,各地方标准的建立有些乱了套,80%的省市采购惠及到当地企业头上。张小飞和王莹都认为:标准的不统一纵容了地方保护并营造了灰色地带,也会滋生很多不公平竞争;并且地方标准越多,统一起来越困难。这样的情势一时很难扭转。但随着产业的完善,一些细分标准也正逐步建立起来。

    除政策外,在利润较高的产业上游,核心技术人才及MOCVD等设备的缺失,也阻碍了企业的扩张速度。业内人士普遍对国内户外显示、照明及背光源显示市场在2010年的增长持积极态度,日前士兰微和三安光电的扩产也都与争取这些方面的市场份额相关。但与此同时,人才及设备能否到位成为企业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因素。据了解,三安光电已经能够保证2011年100台MOCVD设备的交付,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设备的优先采购权;而对于德豪润达等以并购介入LED的上市公司,分析师则多对其LED业绩的体现持谨慎态度。

    而对于更为核心的高技术人才问题,目前大多企业采取的是从海外或台湾引进,再通过培训和积累培养技术人才。也正是高技术高门槛带来的产业化高技术人才壁垒,更成为当下制约许多LED上游企业迅速壮大的瓶颈所在。统计显示:中国LED工程师大概有8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从海外或台湾引进,另外还有60万的缺口。

    以三安光电为例,公司建立了由台湾地区、日本、美国和国内光电技术顶尖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不仅聘请了大量的海归人才,自培人才也会定期派驻国外学习考察;尽管这些人才的培育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高的成本,但也给行业新进者构建了较高的人才壁垒。

    张小飞认为,从企业角度,不管自身条件如何、人才够不够用、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竞争红海的局面,都敌不过企业要在市场中先占一席的决心。于是在很多技术未过关、标准未出台的情况下,各地项目便纷纷上马了。他指出,这种乱从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火’;当未来市场无法容纳时,自然会有洗牌的过程;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企业,目前来看势必然会有利益在后面支撑。但这种情况可能要到2011年才会出现。静观LED企业在这样的市场和现状面前给我们以怎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