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国家终于开始初步禁用塑料袋和吸管了,你怎么看?

2023-11-05 04:01热度:2969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开心。看着平时自己的生活垃圾,成堆的塑料,触目惊心。

尤其的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无孔不入,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似乎都得接受,因为它们就静悄悄、华丽丽的存在于几乎每一件商品上,然后在几分钟后被弃于垃圾桶。

看着它们短暂而虚无的生命,如梦幻泡影,仿佛是人类用过度的自我和虚荣创造出来的异类。

如果把这些随意的塑料垃圾赶尽了,不仅我们的土壤和地下水会变干净,而且我们的生活也会更有质感,会有其它植物纤维的替代品出现,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更有机,从大地中所来之物,再归于大地。

那就是我们想到的最简单的幸福的模样。那个时候,也许会有人以种草为生。甘蔗皮、玉米皮,各种植物的皮这都大有用处,紧挨泥土生活的人也会过得更加富足、充实。

到那时候,人们以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为可耻行为,曾经无处不在的塑料时代沦为了笑谈。

那将多么美好!

塑料袋加工的利润是多少?

2015年1月1日起,吉林省将在全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这也让吉林省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

提到“禁塑”,大家会想到“限塑”。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限制生产销售使用购物袋的通知》,规定全国范围内所有超市、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开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出的“摇钱树”

这份被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本意是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来达到减少购物袋的使用,引导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提倡自带购物袋的目的。然而,6年多过去了,这个本意非但没有达到,原来由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免费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却成了商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了解,超市提供的塑料提袋一般分两种,因为尺寸不一,只能以小袋、大袋相称。小袋一个两毛,大袋一个三毛。国家只规定了厚度不能小于0.025毫米,关于尺寸,没有具体规定。通常的情况,所谓的小袋,成本约为0.06元,大袋约为0.11元。按这个计算,商家一个小袋,约赚得(0.2-0.06)0.14元,一个大袋,约赚得(0.3-0.11)0.19元。

按一家超市保守估计,一天如果卖出3000个塑料袋,一个月就是9万个,一年就是100多万个。以小袋为例,一年的纯收入就在15万多元,这就为商家“限”出了“摇钱树”。

一位超市行内人士说,现在物价比较高,买几样东西成十上百,花这两三毛钱,谁还计较。再说好多人是下班路上临时决定买东西,谁会绕回家取个袋子,再来购物?

因何如此“绝情”

说到这里,不少人该问了,为啥吉林省要在全国率先发出“禁塑令”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连线了长春《新文化报》记者胡晶。

她告诉记者,吉林省和其他省一样,都是白色污染的重灾区。据相关部门统计:吉林省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及餐盒年消费量约3.5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把这3.5万吨的垃圾以宽36米、深0.1米铺到大街上,要7公里长。

她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把这些垃圾全部通过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至少需要长约100米,宽50米,深5米的大坑才能填埋完,但是要想将这些垃圾自然消耗掉,也许需要一百年。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冯威在接受胡晶采访时称,这种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之所以被称作白色垃圾,它的主要危害有三方面:一是视觉污染,其次是潜在的危害,这其中包括对土壤、空气、水的危害和对人身体的危害。

他进一步解释说,不能及时被降解掉的“白色污染”,会对土壤环境造成危害。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殃及子孙,贻害无穷。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当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还有可能干扰人的内分泌,造成生育能力下降以及男性雌性化现象。

“禁塑”不是灭塑

吉林省的此次“禁塑”,并不是塑料袋以及相关制品被一棒子打死,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禁塑令”中就明确说明:这个“令”是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餐具实行全面禁止,是为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购物袋、餐具入市扫清道路的。

胡晶说,吉林省的“禁塑令”要求其省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购物袋、连卷袋和平口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包括餐盒、碗、杯、盖、盘、碟、刀、叉、勺等,并计划将“禁塑令”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对违反规定的最高可处以3万元罚款。

采访中,胡晶还特别提道,目前吉林市场上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餐具,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进的。

赶晚不如趁早

白色污染,不光一二线城市,有人生活的地方都存在。

购物袋拿回来,二次利用成垃圾袋,这是每一个家庭通常的做法。

如果你去市场买菜,那些超薄的塑料袋,仍在向消费者免费提供。购物袋—垃圾袋—填埋厂(处理厂),这些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地恶性循环着。

为了城市的荣誉,为了环保的需要,为了市民的健康,驱走“恶塑”,提倡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这事最好趁早别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