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俄罗斯为什么会停止对乌克兰输送天然气?

2024-04-02 04:20热度:7425

天然气事件表面上看是俄罗斯不满乌克兰的报价,停止对乌克兰输送天然气。乌克兰又强制性地从过境的天然气里截留一部分。造成事态的升级。(欧洲四分之一的天然气来源于俄罗斯。天然气主要依靠管道运输,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大都需要过境乌克兰) 起因、目的皆有二: 经济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跌再跌,俄罗斯损失惨重。俄罗斯近些年的复苏主要就是依靠石油收入。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俄罗斯的发展,俄罗斯为摆脱困境,就想到了天然气,通过一系列的运作,以提高天然气价格,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俄罗斯已经和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组建类似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天然气国际组织。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对天然气价格的话语权。 政治上:外交事件的背后都蕴藏着各方力量的激烈角力。俄乌两国过去同属苏联,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也一直是亲俄派领导国家。2004年底乌克兰大选结果引起反对派(亲美派)的强烈不满,要求重新选举,欧美各国也发表声明拒绝承认大选结果。重重压力之下,废除原有大选结果,重新选举,反对派得以上台。这就是所谓的“橙色革命”。反对派上台后日益向美国靠拢,屏弃了过去亲俄的立场。北约东扩、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美国攻势咄咄逼人,俄罗斯退无可退。俄对乌克兰的“反叛”行为恨之入骨,时不时就借机会敲打敲打它。“斗气”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俄罗斯会利用各种手段提醒西方,俄罗斯依然强大。 最新的进展是,双方都作出了让步。俄罗斯《观点报》报道,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1月19日在莫斯科出席俄乌天然气协议签字仪式后宣布,俄乌双方放弃了天然气危机期间各自向对方提出的要求,俄方不仅向乌方让利50亿美元,而且免除了此前所有的债务。乌克兰收取的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费也维持不变。俄方不仅拿到了天然气定价权,在过境费上也如愿以偿。 对欧洲各国的经济损失没有数据,不好说。二楼说的太过严重了,“国家处于瘫痪状态”。。。

首先是经济纠纷,乌克兰欠俄罗斯20亿美元的天然气款,其次是借助经济纠纷上升至政治问题,给乌克兰和欧盟施压。主要是在欧洲的势力划分问题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天然气问题谈判仍在紧张进行,双方因天然气价格问题争吵不休,俄甚至发出对乌“断气”的警告。“ 天然气大战”是乌俄关系现状的一个缩影。自尤先科总统2005年1月上台奉行“脱俄亲欧”政策以来,乌俄关系渐行渐远,矛盾和分歧在各个层面上浮现。“天然气大战”背后折射出两国关系趋冷的现实。 “颜色革命”埋下不和种子 2004年底乌大选期间,反对派发动所谓“颜色革命”。得到西方支持的尤先科获得胜利,俄罗斯力挺的总统候选人亚努科维奇失利,乌俄关系一度紧张。为缓和两国关系,尤先科在2005 年1月就职后首访国家就是俄罗斯,俄总统普京也在3月对乌进行了回访。两国高层交往此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05年8月底,在俄罗斯喀山市举行的独联体成员国峰会期间,尤先科与普京不欢而散。乌前总理季莫申科在任7个多月,没有对俄罗斯进行过访问。尽管乌现总理叶哈努罗夫9月底就职后对俄罗斯进行了两天正式访问,但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对乌的访问日程却一推再推。普京也取消了原定10月底访乌的计划。乌前总统库奇马执政期间,两国关系密切,乌发生“颜色革命”后,两国关系骤冷,可以说“颜色革命”为两国关系发展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乌急欲加入北约令俄担心 当然,乌俄政治关系趋冷有多方面的原因。尤先科上台后,乌加快了靠近北约的步伐。北约高官频频造访乌克兰,双方合作日益加深。2005年10月,北约和乌克兰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非正式高级磋商会议,乌明确宣布力求在2008年底前加入北约。这刺激了俄罗斯的敏感神经。 俄战略评估研究所所长奥兹诺比舍夫说:“乌克兰加入北约是俄军事家和政治家们极度担心的事情。”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表示,如乌加入北约,俄将中断与乌在军工领域的一切合作。 乌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做法也让俄罗斯感到不满。它对俄主导的独联体不断提出强烈批评,并联合格鲁吉亚等国在2005年12月初创立了“民主选择共同体”。俄政治家们指责乌克兰企图以此埋葬独联体。俄媒体也认为,“民主选择共同体”是要营建一个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和里海的“反俄包围圈”。 天然气谈判取决于政治考量 目前,俄每年通过乌克兰天然气管道向欧洲出口1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乌收取过境费。根据双方以货易货的贸易方式,俄每年要向乌提供17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顶替过境费。此外,乌每年还按优惠价格从俄购买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乌每年天然气消费量约为800亿立方米,其中250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面对俄可能采取的“断气”措施,乌已经做了相应准备。专家认为,由于两国立场差距太大,目前仍在紧张进行的乌俄天然气谈判不大可能在俄要求的2006年1月1日前达成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乌俄在天然气价格问题上的“唇枪舌剑”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天然气价格势必将被提高,但最终提高的幅度不仅取决于市场因素,更取决于两国在有关问题上的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