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宏观经济是什么意思?

2024-05-06 10:08热度:2780

  ①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内涵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手段使国家之内的各经济区域能合理地分工协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总目标。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区域在国家既定的政策条件下,如何认准自身的优势,选择合理的产业结构,使自身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区域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就是站在国家总体的角度,根据具体的经济区域国情,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使各个区域经济能健康发展、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实现宏观经济的总体利益最大化目标。
  ②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为国家顺利实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条件;而宏观经济调控又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两者之间互为条件。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③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组织体系是由不同种类的组织组成的综合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区域经济发展调节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就是这样的组织体系。一种高效率的、互动衔接的,又灵活运转的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组织体系,是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方面。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应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但市场也有其弱点和消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是形影不离的伴生物。市场经济的运行,客观要求加强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又是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调控方式、机制和体系的演变,而调控体系的演变等又反过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从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宏观调控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突出问题的针对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继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东部沿海优先发展战略”、1999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之后,出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考虑,党和中央政府又提出了“中部崛起”这一重大区域战略。
  虽然中部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但迄今为止中央政府尚未出台组织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具体指导意见。在国家的区域政策体系中,中部地区是否应像其他战略区域一样享有新的特殊优惠政策,是当前政界学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一般认为,区域政策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它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其支持对象是“问题区域”,因此,区域政策应有明确的区域边界。
  例如,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央政府在推行东部沿海优先发展战略时,给予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以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而其他区域则不在该区域政策实施范围之内,这就使得外资经济成为沿海地区迅猛发展的引擎;中部地区则在外资利用方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占全国的6。
  64%,1999年占比为9。0%,1992年中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为8。72%,1999年则降至4。03%。配合某项区域发展战略而推行的区域政策往往引人瞩目,然而,没有任何区域指向性的一般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则难以被察觉,也就谈不上受到重视了。
  事实上,由于要素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是不均匀的,各区域在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技术结构及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某种全国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各区域的响应程度是截然不同的,某些区域可能从中受益多,而另一些区域则受益少,甚至还有某些区域可能由此而遭受损失。
  这可从我国过去某些历史时期实行的政策得到验证。建国以后,为了推行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战略,我国长期采用“以农哺工”的产业政策,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大量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建设所需资金积累,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农业却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境地,可以说,一直作为国家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中部地区成为近年来“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与此不无关系。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部地区一直被定位为国家能源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东部地区加工工业比重较高,计划价格体制下加工工业产品与初级产品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比价关系,使得中部与东部地区在全国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均等的地位,中部地区的发展为此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时下,关于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已被有关部门提上议事日程,这对包括中部在内的老企业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任务重的区域而言不啻是一个利好消息。与传统的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消费型增值税从扣税方式上对固定资产进项税扣除较为彻底,可以解决外购固定资产重复征税的问题,因而能有效地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
  此外,若能在一定幅度内统一调高资源税税率,增加的税收收入归地方财政使用,也可使资源较为富裕的中西部地区获取更多的财力用于发展经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并不需要具有强烈区域色彩的政策出台,宏观政策的制定应淡化区域性而突出问题的针对性,应设计和制定在客观效果上更利于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全国统一的财税、产业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也要重视对每项政策进行区域评价,这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意义更为重。

相对于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以及其后果,即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 [编辑本段]什么是宏观经济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
  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编辑本段]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
  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
   [编辑本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编辑本段]什么是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   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   ⑵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   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⑷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