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如何让外贸企业稳步发展

2023-11-11 23:09热度:4152

现在的客户90%的都不算是稳定的客户! 很多的客户是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
如果你想稳步的发展必须有几个相对稳定的客户;不见的这些大客户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利润,但是他们是你们外贸发展的基础!而这些大客户可能给你带来很好的广告效应的!

给你的见意就是:
解决货源渠道的优质性和通畅性;(配合上和价格上,还有服务上考量)
培养优质客户,不一定每个客户的每个单都想的赚钱的。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外贸发展不了。 (我和一些工厂合作,客户的单子大的时候,工厂好说的,没有问题,有一次客户的某一个单子小了,工厂死活不愿意接。后来我就换工厂了,对于工厂来说,我算是他们的大客户!可是因为这点,我几乎不和他们合作了,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客户下小单,有他的理由和难处,你不体谅,只有丢客户的份了)

在外贸从业者上讲,外贸很枯燥,但是你必须让他们有激情的,如果你做不到,这也是限制你发展的重要的因素的!!

望采纳!

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展望,大概600字 。急~~~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对外贸易政策 A 改革开放时期 1 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实行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这一时期的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管制政策。 2 深化期 这一时期实行有自由化倾向的贸易保护政策1992年南巡讲话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特别是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首先是对关税的改革降低了我国的关税水平其次是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三是根据GATT/WTO的规则对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就是大力促进出口的发展。奉行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 B. 入世以来 从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实行一般自由贸易政策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要适应中国市场改革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要与世贸规则相一致。我国外贸政策也从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贸易保护政策向有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贸易政策转变。 C.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也蔓延至我国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影响极为突出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政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978年对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总额为206亿美元,世界排名仅第32位,出口排名第34位,进出口只占全球比重0.78%。到2010年,我国外贸总额为29727.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位,进出口占全球比重近8%。贸易额从千亿美元迈上万亿美元的大台阶,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25年,美国用了20年,我国只用了26年。
1.贸易方式不断发展。
1978年以前,我国的贸易方式比较简单,曾主要采取政府间签订协定、进行记账结算、现汇贸易的易货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贸易方式不断增多。除原有的贸易方式外,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
2.我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外贸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8%提高到8%,对世界贸易贡献从不到1%扩大到11%,并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第二、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使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真正变成了现实。目前,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达20%,海关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7%,就业人数超过1亿。
3.出口商品展销方式改变。
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龙头,各地“小交会”和赴国外参展为辅助的多层次出口商品展销,在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制成品出口比重显著提升。
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制成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46%提高到2007年的93.6%,机电产品从3%提高到56%;高技术产品从不到1%提高到29%,这三个比重指标全都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5.利用外资迅速发展。
我国先后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吸收外资,改善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保持了较大的规模,外资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加较多,平均单项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提高,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也有了较快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挑战
当然,在日渐频繁的对外贸易中,也发生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和摩擦,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之一,资源和制造业领域的贸易摩擦仍将频繁发生,甚至有可能出现为局部的贸易战。
1.国际分工地位低,贸易增长方式粗放。
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我国多数企业都处在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低位,谈判地位也处于劣势,反映在贸易增长方式上,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均较低,出口利益靠数量扩张,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2.在整个贸易结构中,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
从部门结构来看,我国服务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等传统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的出口规模很小,比重很低。服务业发展的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而且还导致我国货物贸易的成本上升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外贸利益受国际金融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积累的价值增值,面临国际货币制度不稳定和国际金融资本转嫁危机的风险。近年来,美元汇率对比西方主要货币不断贬值,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4.在进口贸易中技术进口效益低。
我国自1981—2005年,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67245项,合同金额1900.56亿美元,但在多数领域同样缺乏复制能力和继续深入研发能力,只能达到简单型引进的效果,降低了技术进口的经济效益。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DVD、摩托车等的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都来自海外,仅仅是世界的一个“加工车间”,无法分享更多利益。
5.生产结构、贸易结构高级化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高级化,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但这意味着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并更少使用人力资本,对增加普通劳动力使用有不利影响。但我国城乡就业压力大,为了增加就业又不得不维持并发展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
6.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近几年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而受美国次贷风波、美元贬值、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石油和粮食价格上涨等全球因素掣肘,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

展望
1.确立对外贸易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存量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我国贸易政策的目标应由单纯追求出口规模和贸易盈余,转变为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效益。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国内消费者福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压力,缓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为此,需对我国的进出口制度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与WTO规则相吻合的新型外贸体制。应着眼于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将合理的产业保护、规范的进口限制、温和的出口鼓励以及适度的贸易救济相结合,使我国贸易制度的定位趋向中性化,具体政策手段趋向弹性化、柔性化。
2.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004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采取了稳定、控制、适度收缩的政策,限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发展。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应全盘否定加工贸易对吸纳就业、扩大出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应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一是继续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防止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重复东部的老路;二是鼓励高端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增强加工环节向产业上下游辐射的能力;三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采购、订单、库存、交货等环节的管理,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的微观机制。
3.加快自主创新,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
从长远来看,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归根结底要依靠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在研发创新活动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应实行开放、集成式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动的机遇,有效吸纳、利用、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在国际合作中改善创新机制,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此,应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改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培育。同时,综合运用出口退税、进出口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掘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4.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规范外资并购活动,引导外资并购,参与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其次,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契机,鼓励企业开展软件、电信、金融、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加快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再次,地方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环境、土地、能源指标,制定合理的“招商选资”标准,明确外资项目的进入条件。对有意转移和撤资的外资企业做好法律咨询、资产清理维护、区域间政策协调等善后服务工作。同时,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并购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维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有效遏止跨国公司的不正当竞争活动,督促跨国公司践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5.加快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方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国应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障碍,促进资本的双向流动,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首先要促进产品原产地和原材料供应地的多元化;其次是在通过外援等方式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劳务输出和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水平;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参与全球资源和价值链的整合,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跨国公司;最后我们还要积极推进外经贸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驻外使(领)馆等机构的联动,建立完善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6.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协调。
近年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各国(地区)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推进区域经贸整合的热情纷纷高涨。
面对复杂多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我国应坚持积极推进地区合作的战略方针,着手构建区域全面合作的制度框架。在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CEPA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从建立更广泛的FTA入手,合理确定FTA谈判的战略次序,以双边FTA带动区域一体化,实现地区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以及国际事务议程设计的能力,从而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