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024-04-26 16:23热度:2446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只有依靠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从IS-LM模型结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调节过程以及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配合出发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分析目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7年3月召开的“两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改革发展进程步入关键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两会”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作出了准确判断,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为政策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争取更大作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我国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经济政策可分为微观经济政策(抑或部门、行业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运行的新问题、新情况较多,未来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目标数量远远多于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而且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应从中国宏观经济困境分析中引出政策实施难点,并给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经济困境 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困境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运行的新问题、新情况较多,未来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遭遇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上涨、就业压力大、对外贸易下滑等问题,可谓是“内忧外患”。先从“内忧”上讲:第一,以投资增长保经济增长的模式亟待改变。长期以来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率,不断增加投资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形成同GDP的比率一直处在稳步上升的阶段,甚至在近几年来不断创造新高。
在这之前的2010年,这个比率一度超过了40%,已高于东南亚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进程中,中央、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国企投资所占的比重过大,这也是民营资本和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挤出效应产生的催化剂。过分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新增投资的效益越来越低,反映在宏观上是单位投资产生的GDP不断下降,在微观层面上是资产经营效果的降低,甚至出现了资产收益低于资金成本的情况。
  第二,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过度依赖会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9.8%,1991年上升至33.4%,2006年更为67%,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达58.2%。这种对世界市场的高度依赖会使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依赖程度越深受影响程度越大。
  第三,历史原因形成的“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的产业结构模式亟待调整。截至2011年上半年,“典型产能过剩”的粗钢产量和水泥产量分别达到了3.5亿吨和9.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6%和19.6%。该淘汰的淘汰不了,该限制的限制不住,“两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僵而不死”,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局是一个严峻考验。
  第四,通货膨胀亟待治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保障社会就业,实施了刺激经济发展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随之也相应弱化了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约束。因此,地方政府利用各种融资平台聚集银行贷款,发行债券,造成过度投资,以及今天的通货膨胀后果。
  第五,“扩内需”压力极大。2011年第二季度通货膨胀率高过6%、近年来多达2亿人的失业人口都使得以扩内需来弥补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倍感压力。
  再看“外患”:第一,全球经济进入调整周期。发达国家受制于失业率高企、资产价格萎靡不振以及银行体系危机和财政重整压力,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截至2011年9月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2011年第二季度欧元区17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仅0.2%,为复苏以来的最差表现;美国2011年8月份新增就业岗位为零,失业率仍高居9.1%的水平……。基于目前欧元区与美国的财政状况,欲达到较为理想的平衡是不易的,因此真实增速可能还将再打折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再次下调了全球增长预期。
  第二,为了治理本国的经济问题,欧美国家不断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或可持续。这必将造成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下滑、中国外商投资和外资利用继续下降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结果。
  “外患”作用于“内忧”,各种问题互为因果,使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困境:第一,中国本来就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依赖政府投资项目和对外贸易的格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营资本投资环境。同时还要改变“两高一低”的产业发展模式,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并推动产业向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但国际经济的疲软会加快对外贸易的下滑、减少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迫使中国经济稳定的同时加速调整。
  第二,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迅速。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在对欧美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和避险情绪上升的驱动下,购买美元以趋避险,美元汇率大幅飙升,绝大部分非美货币加速贬值。人民币汇率不仅继续对美元坚挺,对其他货币也是大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雪上加霜,同时美元贬值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国际热钱流入推高国内资产泡沫,它们更加剧了中国已存在的通货膨胀。这也迫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退两难:人民币升值可缓解通货膨胀,但会加大外贸成本、加速热钱流入,推高国内资产泡沫;人民币贬值又会加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面临的难点
  要走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就要解决如前所述的“内忧外患”,同时实现“保增长”——完成2011年的宏观经济目标;“调结构”——高耗能低效率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防下滑”——防止受相关因素影响而出现经济下滑;“扩内需”——保增长的手段;“控通胀”——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去泡沫”——使资产价格回归应有的水平;“促民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多重宏观经济目标。但是,这种多重目标的设定和解决违反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即“匹配性原则”。也就是说:一是政策的目标不要多于政策工具的目标;二是政策实施时必须要将工具与其最有效率的目标相匹配。
  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目前政策调控的目标数量远远多于我们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且政策工具相对单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以及政府采购政策等。货币政策主要是由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组成。货币政策通过货币量的调整调节利率,间接达到对有效需求调整的效果。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和紧缩之分,而且一般在解决经济问题时,这两种政策也不是单独使用,通常都是配合使用。但是其政策数量与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还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比如:短期宏观政策将在“控通胀、去泡沫”与“稳增长、防下滑”两难中进行抉择;而汇率政策将在“控通胀”“调结构”“稳出口”“控热钱”等相互冲突的目标中进行权衡;第三、即使是长期目标,如:“保增长”、“调结构”、 “扩内需”、 “促民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冲突,很难达成一致的契合,一个工具与多个目标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加剧。
  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要解决政策实施难点,使经济走出困境,短期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政策目标多于政策工具,要重新审视,必须找出主要目标,同时其他目标尽量弱化和舍弃。具体来讲:“保增长”和“控通胀”目标应成为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核心。其他目标可以使之成为中间性、从属性的目标而得到弱化。
  第二,注重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针对”和“匹配”。在财政政策方面,要着眼于在“保增长”上。具体来讲,要通过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与支出安排,继续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积极扶持中小民营企业、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同时,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要着眼于“控通胀”上。具体来讲,货币政策要从2008年以来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货币信贷要常态化。信贷方向要围绕“保增长”目标,有目的地投向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民营企业和产业升级企业,坚持信贷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方向。通过实业发展达到财富的增加从而抑制通胀。在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同时,还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机制,避免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的波动,从而避免热钱流入推高的资产泡沫和输入性通胀。
  第三,在短期目标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其与中期目标、长期目标调控的结合。比如,将“调结构”放在战略层面,使之成为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核心内容,避免长期问题、战略问题短期化解决。首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调结构”,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调结构”的出路。我们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是光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就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那么,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改进效率的根本,也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惟一出路。其次,通过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同时推动技术创新、银行改革、证券市场改革及促进民营经济都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发展民营经济,就要消除市场准入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的限制,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是有利的措施,准确而有力的落实到位才是重点。最后,政府应更多地退出竞争性行业,在提供公共品方面也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和民营企业的作用。政府应集中精力于制度改革,尽可能地降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总之,越是单一的目标,越是简单的手段,操作越便捷,目标越容易达成。抓主要矛盾,加上政策有效组合,解决中国经济困境是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