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怎样才能改变三农的面貌

2023-12-02 18:10热度:4541

要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关系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村社会的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要做好规划,加强服务,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认真落实中央、省、地、县的相关政策和要求,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积极开展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培育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产业为依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调整生产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的根本标志,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也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实行农、工、贸一条龙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组织结构的创新,通过统一生产与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可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形成规模经营,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将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从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农业产业化还能把二、三产业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农业的单一状况,使产业链向前延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前,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镇必须抢抓发展机遇,以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科技园区建设、酒厂扩大生产规模等为契机,积极发展烤烟支柱产业,因地制宜以玉米、高粱、小麦、油菜等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搞好服务,推动入住我镇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要在现有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的力度,要同培育、发展企业结合起来,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尤其要在绿色食品和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上下功夫,努力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因为它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是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形式。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推进市场化。
2、大力发展农村、农民、农业服务业
  第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农村服务业是面向整个农村地区的服务业。按照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目标,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符合大区域特点、功能齐全、机制有效、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农村消费。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自来水、电话及电信网、卫生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及配套设施的改善。建议在农村成立一些专业服务队伍,如村级市场及销售人员,村级清洁环卫队伍等,加强服务,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同时,也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第二大力发展农民服务业,农民服务是面向农民的服务业。首先,要加强培训。要有针对生地进行专业培训,如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农民销售队伍的培训、农村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等。其次探索农民协会类似的农民维权的服务性民间组织。第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是指面向整个农业行业的服务业。
3、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建立对农业的反哺机制
  围绕着农民增收问题,今年我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方针,但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农业反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多予”、“少取”、“放活”三个方面都存在众多的实施障碍。“多予”不仅要有相关政策的供给,也要有实际资本、技术的投入;“少取”就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和财政负担。“放活”则要求改善农村、农业发展的环境,给予农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相信并依靠市场,把市场调节和政府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适合我镇镇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反哺机制。这种反哺机制,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法律规范为保证,有具体的措施作为实施手段。由此避免流于空洞的口号,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利益主体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利益的侵犯。
4、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镇农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还很不高,2009年我镇劳动力1959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7345人,占88.5%,高中文化程度1974人,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接近0.5%。这是农业科技推广缓慢、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镇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内容脱离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忽视职业和适用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发展不均衡等。当前,要在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两个重点:第一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要紧密结合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加强对农民适用技术的培训,积极培养服务农业农村的各类人才。第二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办学效益、增强农村教育的整体实力,坚持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推动我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5、以产业为依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步伐
要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方向标。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小集镇建设的步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要靠城乡一体化来解决:一是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另一个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又是紧密相关的,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条件。目前我镇有农村劳动力近2万,据测算按现有生产力水平,农林牧渔业有0.9万左右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目前我镇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有0.6万,这样还有0.5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2009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186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8%,说明劳务输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很重要渠道。对于劳务输出这项工作,我镇必须积极组织引导,强化技能培训,认真做好农民打工者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仅靠劳务输出远不能缓解我镇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在当前大中城市就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小集镇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我镇在今后必须把加快小集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来对待,作为富民强镇的一个大战略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