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要闻

电影《聚集》的感想

2023-11-11 03:54热度:1962

近年来,很多这样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不乏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主题深刻、人物演绎到位,外加讲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时常会令人分辨不清,让观众们深感认同
的,是更偏向事实本身,还是影片主体。上个月的《间谍之桥》,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手,汤姆.汉克斯的口,为人们带来了一段深沉的过往。影片历史悲歌一
样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再次领略到了,一个男人,肩扛责任,战胜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尔伯格的处理、科恩兄弟的编剧、还有摄影与剪辑等等,令
这个主旋律的故事,脱离了固有的枷锁,以自我调侃的姿态,更加自信的出现在观众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可否
认,该片的背景事实,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一篇荣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揭露了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对贫寒
家庭男童,进行性侵的案件。现实中,从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顿环球报》持续报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后引发了
全球广泛的对同类案件的调查与报道,最后连罗马教皇也要做出行动,不再沉默包庇相关的神职人员。

这样的人神共愤的故事,在观众们买票走近
影院之时,就已经手持赞同票。如何不卖弄的讲故事,不利用别人的伤疤,制造自己的关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关键。有评论认为该片继承了1976
年《总统班底》的风格,找到了一种丰富、吸引人却又平实的方式来刻画记者的基础工作,通过档案柜和复印机传达出这样的触感。这就是该片,如何讲述平凡人的
不平凡,进而得到更多平凡大众认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见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画与表现,没有悲惨的煽情,更多的是人们真实的隐藏和羞愧
的心理情绪。故事开始于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顿环球报社里,众人欢送前老板之余,迎来了由:列维·施瑞博尔 饰演的马蒂.巴戎(Marty
Baron),刚刚上任的他,就想借助聚焦新闻调查小组(Spotlight),挖掘一条神父性侵新闻背后的故事。

这位新老板,用谨慎谦
虚的态度,在极其冷静的表情下,讲出了该工作项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闻专题一样沉着,看不到任何张扬的野心或激进的正义。相信他笃定的要追查这件事,不
光是因为他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而是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记者和媒体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是一样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马蒂·巴戎就像
在波士顿这片平静的土地上,轻轻的抛下了一颗种子。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调查组长:Robbie
Robinson,带领着三名调查记者,萨莎(Sacha Pfeiffer)、迈克(Mike Rezendes)、马特(Matt
Carroll),分别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马克·鲁法洛、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四人小组开始了一系列,长期的调查工作,要想翻动这块冻土,每个
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里,扎根其中,仅仅的抓住微弱的线索,一点点的将根系扩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们的一切努力,才会被公众看到,用他们的成
果,净化这片混沌污浊的大地,让新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滋生。让那些埋藏在人们心里的阴影,可以在阳光下释然,也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树木一样在阳光下,度
过童年。

该片剧本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被拍摄的好作品之一。而这样的脚本,除非是大制作,大导演,也许也没人敢轻易碰触。这次由在业界有着
多重身份:演员、编剧、导演和制作人的托马斯·麦卡锡
自编自导,在近年来的电影主题偏执化、灰暗化的铺垫下,真实故事改编成为了更有说服力的基础。而他对影片没有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员间的
平衡,剧情与对白的火候恰到好处的拿捏,让这部影片随着线索的铺设,一步一步带领观众,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终点。而回想全片,脑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对
话,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场无比真实的案件调查经过,不需要故弄玄虚的情节,只需要真相被一点一点地剥开,每一层外壳的瓦解,显露出的内核,都足已令观众
更加神经紧绷,目不转睛的等待,见证真相公之于众的瞬间。

正是因为这样,影片没有被过多拍摄技术包裹,十分诚意的重现当年的环境和人物白
描。复古的台式电脑、翻盖手机、用烂的横格本,影片扑面而来的朴素感,令人感觉一时间回到了2000年前后。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十多年过
去,他们依然还是新闻战线上的工作者。这令影片中四位小组成员的主演们,有了丰富生动的参考资料。

他们的人物演绎,有了准绳,在真实可信
的限度中,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同真实人物神似,是他们的首要标准。工作中的坐立行、如何讲话,表现喜怒哀乐,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参考系。四位性格迥异
的小组成员,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萨莎,是成员中唯一的女性。采访中瑞秋说,在与萨莎聊天时,她感受到,萨莎从未把自己当作与其他成员不同的女性记
者,而是作为同等的小组成员,一起分担工作的重压,尽自己的全力去调查。她主要的工作是与受害者进行交淡,安抚并收集他们的故事。她的那句:“我在这,是
因为我真的关心。”,打动了那些对媒体失望的年轻人。

由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迈克,有着更加激进的态度,在听到这项目之初,就充满干劲儿,
摩拳擦掌。似乎马克·鲁法洛总在演绎一些,脾气有些暴躁,做事情不在乎小节的人物。而他时常的小动作,永远的穷追不舍,最终打动了由斯坦利·图齐饰演律
师:米切尔,一位多年来接受了多位受害者的委托,一个人默默与教会抗争,维护受害者权益的资深律师。

由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的马特,是个扎实的案头工作者,当他发现涉案的神父中,有一位就住在自己家的街区,他不由得从外围的调查记者,陷入到了潜在受害者的角色,请求组长可以尽早曝光新闻,作为家长的他,希望守护好自己的孩子与家庭,这个角色纠结又充满真实感。


后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组长:沃尔特,作为领导,从始至终贯彻着调查到底的精神。对于为教会一方辩护的知名律师,他几次寻找突破口,最终那段慷慨激昂的宣
战威胁:“一个关于神父猥亵儿童的故事,一个关于律师如何协助教会,包庇神职人员的故事,究竟写哪一个,因为最终他一定会挑一个写。”,令律师最终妥协,
交出了多达45位之多的辩护清单,不过沃尔特也反被将了一军。

调查在经历了突然的9.11事件之后,被迫暂停,冲突表现在组长沃尔特与迈
克的争执中,迈克拿到法院隐藏的受害者信件时,他觉得实证在手,不应该再沉默。而组长沃尔特则坚持等到新年过后,要有足够多的案例证据,将整个关联的体系
推翻,才可以着手刊登,这一点他强调了两次。因为他不想再像多年前一样,一篇几十个神父猥亵儿童的报道,静静地被刊登,然后被教会定义为少数人的行为,之
后被大众逐渐遗忘,没有产生任何的作用。他的一切愤怒都是真实合理的,有自责,有弥补,也有坚持。

影片中的四位核心小组成员、外围的两位领导与两位律师,让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层叠有序,相互之间体现着报社内部的平衡,外部的压力与支持共存。个人的困境与迷茫、人物之间的冲突,令影片没有用正义的言辞去衬托他们的形象,他们的行为本身,就为他们证实了自我。


事结束在报道发布的第二天,周末的上午,萨莎和马特一如平日,早早来到了办公室,随后组长沃尔特和迈克到来,被前台告知,今天有空的人都去你们小组帮忙
了,原来从一早开始,热线电话就没有停过。沃尔特和迈克带着跟观众一样的视角,难掩激动的情绪,随着迈克被马特叫住,让他接听自己座位上的电话后,沃尔特
也走近了自己的办公室,默默的接起了电话,说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组。”,全片点题结束。

现实中,持续了近一年的调查,压缩在两个小
时的影片里,没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因为这案件太沉重,是看不到既得利益的项目。更没有人相信他们真的能撬动这块石板,最终在这片平静的土壤里,掀起平地
惊雷。他们没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着馆藏资料、无数的电话回访、约见被害者、与利益集团僵持,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可谓是没有顽石,只有坚持信念的执
笔。

影片中的小组成员,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记者,更是作为父母与社会人。在西方,宗教与社会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每个周末去教堂里寻求安慰
的人们,如何审视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职人员,如何拒绝与抵御,这些以上帝之名,亵渎孩童的魔鬼行径。这是他们在这篇报道之后,在这部影片之后,需要去坚定的
立场。

当年这颗石子的抛出,引起了无限波澜,遍及世界。令人们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职,实际龌龊的潜在可能。这样
的事实,不忍面对也要接受,影片不仅仅是为了重现这个故事,表彰这几位记者,更多的是唤起社会人的责任心,在揭露残忍真相的同时,带给人们以希望。影片中
的数字从9到13,从20多到45,从70到最后的90,每一次随着调查而来的数量增加,都令人震动。如同约翰·斯拉特里饰演的编辑本·布莱德里(Ben
Bradlee
Jr.)说的:“如果是这样的数量,人们一定是知道的。”,而记者迈克回答到:“也许,人们就是知道的。”,画外音是人们自己选择了隐藏与沉默。正是因为
他们的推动,人们才有了途径,敢于在神圣的领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今年同样在多伦多展映的《真相》,也取自新闻题材,由凯特·布兰切特和
罗伯特·雷德福联袂演绎了一段电视媒体人的“父女情义”。故事改编自2004年,丹·拉瑟关于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
件涉嫌伪造,这让内容编辑玛丽·梅普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片中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新闻主播,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栏目编辑,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老搭
档,更是如同父女与师生般的情谊。最后导致丹的主播生涯结束,退休隐去,而玛丽也面临伪造证据、诬陷政治人物的控告。现实一发不可收拾,残酷的不听任何解
释,只有清者自清,勇于承担的自我。

而《聚焦》没有刻意走渲染人物情感的道路,选择了客观呈现人物的状态,每个人都是无比的专注,一丝不
苟,用大量严谨的事实陈述和访问对话,来呈现每个人面临的心里重压和坚定内心,就这样一步一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很久以前,宗教曾经衍生了大量的艺术,而如
今的艺术形式——电影,反而用来揭露宗教的阴暗面,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治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同自我的恐惧斗争,如今也是一样,无论是否信仰宗
教,我们的恐惧来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信仰,给了我们不同的面对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出埃及记》中,摩西在红海前,面对众人的那句:“请大家相互扶持,
牵着同伴,我们一定可以跨过海面,到达彼岸。”。上帝之手,也许就在你身边。
豆瓣

望采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