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要闻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呢?

2024-04-09 20:12热度:7548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如下:

(1)1949年至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从经济基础角度看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决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从民主革命的发展要求以及当时中国的国情,可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政策内容及原因。如土地改革为什么实行的仍然是农民土地私有形式,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调整而并未改变其性质等等。

(2)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1956年以后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对这种体制应给予历史的辩证的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不仅是必要的,且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只是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才越来越显露出与生产力不适应的某些方面。其形成原因: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借鉴;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从而把政治斗争方式照搬过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极端困难形势下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的需要等等。
  

(3)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政策;没收和赎买。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
  虽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剥削性,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鉴于其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与中共合作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方式实现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4)1956年以后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特别要注意失误在哪些方面,如脱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各部门比例失调等,以总结经验教训。
  

(5)立足于生产力因素认识改革开放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以及经济建设目标。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向市场体系转变的必要性。
  从实质上讲,这种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决定了目前中国的这种经济体制。
  
  这种转变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内容上讲,这个转变包括: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