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投

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应用中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有哪些帮助?

2024-03-30 22:59热度:1962

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资金管理、融资、支付转账为一体的金融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应用中的机遇

供应链存在规模大、信用资质优秀的核心企业,也存在大量规模小、信用资质弱、无合格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而供应链体系中,不同企业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协同运作的特征,也存在较多的金融机会,产生一些低风险的优质资产。对金融机构、企业来说,都存在较大的机遇。

(一)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机会

1、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一般可以直接依赖自身信用获得融资,主要方式包括: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流动资金贷款等多种形式。

(1)通过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两者比较相似,仅以信用证为例),可以延伸自身在金融机构的优秀信用,降低自身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开立信用证,可以让核心企业实际“支付”资金的期限延长。例如,若信用证期限9个月,也就是说,企业支付信用证给供应商,则只需要9个月后,将资金支付出去即可,实际效果类似于得到了9个月的流动性资金。

二是,信用证成本较低。一般来说,企业需要10%-30%的保证金,0.3%-0.5%的手续费,也就是说,企业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融”得资金,期限9个月。而如果使用流动性资金贷款的话,融资成本一般在4%-5%,甚至更高。

三是,供应商收到信用证后,到银行变现,因为信用证有银行信用,因此成本也不高,一般在3%左右。因此,即使综合考虑核心企业、供应商的加总成本,也比流动性贷款的成本低。

四是,较少占用银行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属于低风险额度,而这类业务的额度,银行给的一般比较充分。相对于流动性贷款额度、综合授信额度,这类额度更充足,类似于较少占用银行授信额度。

核心企业若不基于供应链金融,而仅以自身贷款额度获得资金,则占用更加稀缺的其它授信额度。因此,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

(2)可以采用“反向保理”的业务模式,可以几乎无成本的延长账期。

根据商务合同约定,核心企业需要向供应商支付合同款项时,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反向保理”的方式,再次延长账期,操作的简要流程为:

一是,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协商,将账期再次延长,比如延长1年账期。

二是,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核心企业协调供应商将延长账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经过这个操作,供应商可以获得资金,获得资金的时间与原账期相同。

三是,核心企业承诺,到期后(1年后),核心企业无条件、及时、足额将账款支付给银行,以偿还应收账款。

在该业务中,核心企业可以延长账期1年,银行获得了一笔核心企业确权的、低风险的资产,供应商可以按照约定及时、足额获得合同账款,皆大欢喜。唯一增加的,是融资成本,而这个融资成本一般相对较低,可以用核心企业、供应商协商支付比例和金额。

2、对于上游供应商来说,可以依赖于基础商务交易,获得融资机会:

一是,获得核心企业的订单,意味着未来会有较为明确、可靠的现金流,而这个现金流可以用于融资。这个过程一般称作“订单融资:。

二是,上游供应商在物流运输时,已经提供的是可交付物,交付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作为融资的风险缓释手段。这个过程一般称作”物流融资”。

三是,供应商交付货物,核心企业质检、验收之后,就得到了应收账款(应付方:核心企业;应收方:供应商)。应收账款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付款信用,风险较低,是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方式,称作“保理融资”。

上游供应商一般规模较小,若无供应链金融,一般常常无法获得融资,或者融资成本较高。主要原因有:一是,供应商规模较小,信用资质较弱;二是,供应商一般无房产、土地等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但是,供应链金融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订单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物流货物到达后未来确定的现金流、未来核心企业偿付的应收账款等,获得融资,具体机制如下:

(1)订单将产生相对稳定的未来现金流,而现金流可以作为融资的还款来源,可以为企业提供“增信”。

(2)物流交货之后,将会有销售回款,该回款现金流,可以为企业增信;此外,物流的货物本身有价值,而该价值物可以作为融资的质押物,为企业增信。

(3)应收账款的应付方为核心企业,而核心企业的资质优秀,偿付能力强,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增信。

本身资质不够,可以通过这些增信方式,基于供应链金融,获得融资。

3、对于下游分销商来说,可以依赖于货物、销售资金回流,获得融资机会:

一是,对于先付款的情况,未销售出去的货物,存在价值,可以用于质押融资,一般称作“仓单质押融资”。

二是,基于历史销售情况,可以获得一个未来销售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融资。目前这类融资较少。

下游分销商,一般无房产、土地等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经销商一般是轻资产运营,仅依赖自身资质,难以获得融资。

但是,基于货物价值,一直销售能力,可以获得增信,得到融资,具体机制如下:

一是,若是后付款,则不需要融资,但一般需要先付款。对于预付款,因为经销商已经付款,则货物的权利归分销商所有,而该货物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于抵押,为企业自身增信,获得融资。

二是,分销商主要是销售能力,根据历史销售能力,可以获得一个折扣的融资。例如,若分销商每个月销售2亿元,则可以基于这个能力,考虑季节波动因素,给予1.5亿的融资。而1个月后,销售回款2亿元,归还1.5亿融资。这是基于供应链的销售能力融资。

二、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供应链金融看起来很美,但实际落地时,存在较多的障碍,主要如下:

一是,对于保理融资业务,核心企业配合度不高。若无金融机构介入,核心企业常常基于自身较强的强势地位,或者根据常规的“买方市场”,买方一般都比较强势。所以常常并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金额支付账款,导致应收账款实际支付的时间不确定。而一旦金融机构介入,则应收账款的支付变成了一个刚性的支付,若不支付,则会在金融机构留下延期、违约等不良记录,影响自身声誉,因此,核心企业常常不愿意配合。

只有在反向保理的情况下,实际是核心企业融资,核心企业才会配合。因为本来支付账款的时间,再次延长账期,实际上是核心企业融资。常常是核心企业不配合,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使用保理的方式融资,至少是无法获得低成本的方式融资。

二是,对于订单融资,因为订单生产、销售、验货等,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订单的回款也常常无法封闭运作,订单信息的变更随意性较强,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控制未来的现金流,无法及时获得订单的准确信息,从而无法给予足额的融资,甚至不给予融资。使得订单融资,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信用融资,难以落实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三是,对于物流融资,因为物流是不断在流动,是动产,金融机构难以控制该动产的状态,无法及时了解动产到达了那里,是否正常流转,由于难以控制,导致金融机构不认可,因此,物流融资也常常异化为信用融资,难以体现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三是,对于销售能力融资,同样是由于销售场景不确定,销售回款不确定,资金无法封闭回流运作,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基于销售回款,给予融资,也难以借助供应链增信。

因此,供应链金融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供应链金融需要借助流动的货物等动产,以及未来销售、订单等带来的现金流,而动产无法跟踪、控制,未来现金流无法封闭回款,导致这些增信措施,实际无法体现价值,从而难以真正落实供应链的增信作用。

只有在供应链金融中,引入区块链、GPS、5G、大数据等新技术,真正让供应链不同企业之间互联互通,订单、销售回款封闭,货物、应收账款等动产在监控之下,才能使得这些供应链金融特色的增信措施,真正起到增信的作用,降低整个金融业务的风险,才能真正体现供应链金融的价值。

三、供应链金融如何协助中小企业的融资

中小企业规模下,资质弱,并且缺少房产、土地等金融机构认可的不动产抵押物,难以获得融资。但是,基于供应链互相协同、商务交易、业务能力这些增信措施,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具体增信作用如下:

一是,中小企业拿到订单,而订单可以产生一个较为可靠的未来现金流,该现金流作为融资的还款来源,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二是,中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零件等,存在一定的价值,基于这些价值,可以作为抵押物,降低中小企业的风险,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三是,中小企业供货后,核心企业完成了质检、入库,商务合同生效,根据商务合同,中小企业存在一笔核心企业未来需要偿付的应收账款,该应收账款的未来偿付方是核心企业,而核心企业的偿付能力强,基于该应收账款,中小企业可以以核心企业未来偿付的应收账款质押,获得融资。

四是,对于预付款,因为已经付款,所以分销商有货物的所有权,而这些货物是有价值的,基于这些货物抵押,可以降低风险,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五是,对于分销商来说,销售能力可以带来未来的现金流,而该销售能力带来的现金流比较确定,可以通过控制销售回款账户的方式,降低风险,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总之,中小企业一般很难获得融资,但基于供应链相互协同的关系,以及供应链中流动的货物,均可以降低融资风险,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