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中国的股票市场为什么和宏观经济相背离?

2024-05-29 22:40热度:2313

  ――关于“利润”的思索之一  

  专家们说: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宏观经济很好,股票市场却很糟,这是为什么?

  这里看衡量这两者好坏的指标:决定股票价格能否长久上升的主

要指标是公司赢利水平;衡量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增加值。
  本质上看,公司赢利水平和GDP是完全不同的指标,公司赢利水平的高低不能反应GDP的高低,反之亦然。因此,股票市场表现和宏观经济表现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

  举个简单例子:我到理发店理发,师傅花了一个钟头的时间帮我理好发,收了我30元人民币。
  理发这种服务业,增加值基本上都体现在理发师傅的劳动之中,因此这一个小时,对于理发店来说,是30元人民币的收入,对于国家来说,是创造了30元人民币的增加值,计入全国的GDP之中。理发店经营的目的是要赚取利润,30元人民币只是理发店的收入,必须减去房租、水电、理发师傅的工资等各种成本,才是理发店的利润。
  由此可见,GDP和利润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一般指GDP增长,而不是利润增长。比如去年有100个人理发,今年有108个人理发,每次理发都是30元人民币,那么根据理发统计的GDP增长就是8%。但是从GDP增长中,还是看不出理发店利润是否也在增长:如果去年有两个理发店,今年增加到5个理发店,理发店增加速度大大超过理发人数增长速度,单个理发店的理发量大大减少,理发店的赢利很可能下降。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GDP高增长、宏观经济很好时,公司利润未必很好。套用到当前中国现状就是:宏观上,中国的经济很好,微观上,公司的赢利未必很好,因此中国的股票市场未必很好。

  但是,从长期看,宏观经济又和微观经济有着密切联系。这可以从促成宏观经济增长的两个因素(增加供给、增加需求)看出来。
  

  增加供给方面:以理发为例,如果某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理发店,该理发店每年最多可以理发100次,但当地实际需要理发的次数是200次,此时如果增加供给,也就是说增加了一个理发店,总共可以满足200次理发,如果理发的价格没有变化,则当地增加GDP的途径,主要是增加供给(理发店的供给)。
  

  增加需求方面:如果某地区有5家理发店,一年中每家都可以最多理发100次,但当地总的理发需求量只有200次,此时增加理发店数量并不能增加理发总量,只有增加理发需求量。如果理发的价格没有变化,则当地增加GDP的途径,主要是增加需求(理发的需求)。
  

  一个地区的GDP取得了增长,必定体现在供给或者需求的变化上,而且无论是在供给、还是在需求上,都对企业增加利润有帮助:供给方面,当理发店稀缺时,只要增加理发店,理发增加的数量足以补偿每次理发价格下降的程度,行业总利润就会增加;需求方面,理发需求增加,必然体现在理发数量的增加或者理发价格的上升,这些都对提高利润有帮助。
  

  因此,长期看,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微观经济上,企业利润的表现也不会太差。但在中国,为什么宏观经济非常好,但股票市场表现不太理想呢?这可能和中国当前特殊情况有关:

  1)大量投资导致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当初理发店原来只有一家,无法满足理发的需求,理发店的利润非常高,开设理发店的门槛又很低,吸引了大量资金,本来增加到2家时,就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但是由于大量投资,结果第二年一下出现了5家理发店,导致僧多粥少,每家理发店的理发总量和理发价格都会下跌,理发店的利润减少。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现在虽然供需两旺,但今年投资增加很多,等到明后年都有产出时,产品价格一定会大幅度下跌,会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的利润。

  2)中国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营企业。这些国营企业由于国家的保护,一直不求上进,利润很可怜,但还能维持。
  比如5家理发店远远超过2家店的实际需求,只要竞争一段时间,淘汰机制会导致2-3家破产,但是如果5家都是国营理发店,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得到国家的不断补助,总是破产不了,结果大家都没有钱赚。那么即使理发需求会缓慢增加,GDP也增加,但整个理发行业可能始终处于亏损中。
  

  3)大量现有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很难让人乐观。对于民营可以进入的行业,一些国营上市公司利润下降是长期趋势,因此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国内股票市场,很难在利润上取得突破。以今年利润表现很好的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的钢铁企业属于重工业,原来民营企业很少介入,今年经营粗放的国营钢铁企业在强劲的需求下,都取得了不俗的经营利润。
  但随着大批民营企业介入,钢铁行业可能会很快进入饱和阶段,甚至整个行业会经历一个寒冬的考验。在寒冬中,那些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会生存下来,并在下一轮扩张中获得利润。根据一些测算,新的民营钢铁企业的成本远远低于现在的国企,一吨线钢成本可以降低大约800元(2003年9月线钢平均价格为每吨2950元)。
  不晓得几年后,当民营企业大规模进入这个行业后,那些现在还不加紧改革的国营钢铁企业,怎么去竞争。在一些国营企业占主导的行业,必须经历民营企业介入后的竞争,经历一场冬天的冷水浴,才能剩下几家真正创造利润的企业。那时候,整个行业是否有利可图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4)中国股市过去炒作过于猛烈,很多公司的股价虚高,还远没有调整到位。

  中国现在的行业现状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即使少量求大于供的行业(如钢铁业),也会在放开市场准入的情况下,迅速饱和。供大于求,会导致通缩,会导致企业利润很难提高,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很难反应到股票市场上。
  但是,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的很多企业还是非常具有比较优势的。对于这一点,外国投资者会看得更清楚。也许过不了多久,中国的一些优势企业就可以从全球化中,赚取源源不断的利润。届时,有利润支持的中国股市,一定会活跃起来。因此,只要国内的宏观经济长期向好,股票市场一定会出现转机。
  

  ――关于“利润”的思索之一  

  专家们说: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宏观经济很好,股票市场却很糟,这是为什么?

  这里看衡量这两者好坏的指标:决定股票价格能否长久上升的主

要指标是公司赢利水平;衡量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增加值。
  本质上看,公司赢利水平和GDP是完全不同的指标,公司赢利水平的高低不能反应GDP的高低,反之亦然。因此,股票市场表现和宏观经济表现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

  举个简单例子:我到理发店理发,师傅花了一个钟头的时间帮我理好发,收了我30元人民币。
  理发这种服务业,增加值基本上都体现在理发师傅的劳动之中,因此这一个小时,对于理发店来说,是30元人民币的收入,对于国家来说,是创造了30元人民币的增加值,计入全国的GDP之中。理发店经营的目的是要赚取利润,30元人民币只是理发店的收入,必须减去房租、水电、理发师傅的工资等各种成本,才是理发店的利润。
  由此可见,GDP和利润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一般指GDP增长,而不是利润增长。比如去年有100个人理发,今年有108个人理发,每次理发都是30元人民币,那么根据理发统计的GDP增长就是8%。但是从GDP增长中,还是看不出理发店利润是否也在增长:如果去年有两个理发店,今年增加到5个理发店,理发店增加速度大大超过理发人数增长速度,单个理发店的理发量大大减少,理发店的赢利很可能下降。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GDP高增长、宏观经济很好时,公司利润未必很好。套用到当前中国现状就是:宏观上,中国的经济很好,微观上,公司的赢利未必很好,因此中国的股票市场未必很好。

  但是,从长期看,宏观经济又和微观经济有着密切联系。这可以从促成宏观经济增长的两个因素(增加供给、增加需求)看出来。
  

  增加供给方面:以理发为例,如果某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理发店,该理发店每年最多可以理发100次,但当地实际需要理发的次数是200次,此时如果增加供给,也就是说增加了一个理发店,总共可以满足200次理发,如果理发的价格没有变化,则当地增加GDP的途径,主要是增加供给(理发店的供给)。
  

  增加需求方面:如果某地区有5家理发店,一年中每家都可以最多理发100次,但当地总的理发需求量只有200次,此时增加理发店数量并不能增加理发总量,只有增加理发需求量。如果理发的价格没有变化,则当地增加GDP的途径,主要是增加需求(理发的需求)。
  

  一个地区的GDP取得了增长,必定体现在供给或者需求的变化上,而且无论是在供给、还是在需求上,都对企业增加利润有帮助:供给方面,当理发店稀缺时,只要增加理发店,理发增加的数量足以补偿每次理发价格下降的程度,行业总利润就会增加;需求方面,理发需求增加,必然体现在理发数量的增加或者理发价格的上升,这些都对提高利润有帮助。
  

  因此,长期看,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微观经济上,企业利润的表现也不会太差。但在中国,为什么宏观经济非常好,但股票市场表现不太理想呢?这可能和中国当前特殊情况有关:

  1)大量投资导致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当初理发店原来只有一家,无法满足理发的需求,理发店的利润非常高,开设理发店的门槛又很低,吸引了大量资金,本来增加到2家时,就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但是由于大量投资,结果第二年一下出现了5家理发店,导致僧多粥少,每家理发店的理发总量和理发价格都会下跌,理发店的利润减少。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现在虽然供需两旺,但今年投资增加很多,等到明后年都有产出时,产品价格一定会大幅度下跌,会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的利润。

  2)中国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营企业。这些国营企业由于国家的保护,一直不求上进,利润很可怜,但还能维持。
  比如5家理发店远远超过2家店的实际需求,只要竞争一段时间,淘汰机制会导致2-3家破产,但是如果5家都是国营理发店,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得到国家的不断补助,总是破产不了,结果大家都没有钱赚。那么即使理发需求会缓慢增加,GDP也增加,但整个理发行业可能始终处于亏损中。
  

  3)大量现有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很难让人乐观。对于民营可以进入的行业,一些国营上市公司利润下降是长期趋势,因此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国内股票市场,很难在利润上取得突破。以今年利润表现很好的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的钢铁企业属于重工业,原来民营企业很少介入,今年经营粗放的国营钢铁企业在强劲的需求下,都取得了不俗的经营利润。
  但随着大批民营企业介入,钢铁行业可能会很快进入饱和阶段,甚至整个行业会经历一个寒冬的考验。在寒冬中,那些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会生存下来,并在下一轮扩张中获得利润。根据一些测算,新的民营钢铁企业的成本远远低于现在的国企,一吨线钢成本可以降低大约800元(2003年9月线钢平均价格为每吨2950元)。
  不晓得几年后,当民营企业大规模进入这个行业后,那些现在还不加紧改革的国营钢铁企业,怎么去竞争。在一些国营企业占主导的行业,必须经历民营企业介入后的竞争,经历一场冬天的冷水浴,才能剩下几家真正创造利润的企业。那时候,整个行业是否有利可图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4)中国股市过去炒作过于猛烈,很多公司的股价虚高,还远没有调整到位。

  中国现在的行业现状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即使少量求大于供的行业(如钢铁业),也会在放开市场准入的情况下,迅速饱和。供大于求,会导致通缩,会导致企业利润很难提高,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很难反应到股票市场上。
  但是,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的很多企业还是非常具有比较优势的。对于这一点,外国投资者会看得更清楚。也许过不了多久,中国的一些优势企业就可以从全球化中,赚取源源不断的利润。届时,有利润支持的中国股市,一定会活跃起来。因此,只要国内的宏观经济长期向好,股票市场一定会出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