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融

人民币的购买力是不是一直在降低?

2023-11-29 14:55热度:8645

应该讲自从1978年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后,与WTO后更加螎入全球化,一直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印刷钞票速度一提再提。不必隐瞒了。

2008年~2018年居民早餐是最明显的,一碗面2元到现在一碗面8元,十年购买力下降了很明显,房价十年也翻了二翻多。

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诞生以来,购买力就一直在降低,从1978-2018年四十年里,我国CPI指数上涨了550%,对应地人民币购买力缩水了85%。

什么叫购买力下降?货币购买力下降,指的是同等数额的货币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这里的“东西”,可以使实物商品,也可以是无形服务)。比如,十年前,你拿1元钱到市场上能买到一斤米,或者两个鸡蛋,或者一瓶饮料,或者理一次发,而十年后的现在,各种物价都涨了,一斤米要3元钱,一个鸡蛋要1元钱,一瓶饮料要3元钱,理一次发要10元钱,那么相应地,1元钱的购买力,就变成了只能买到:1/3斤米,1个鸡蛋,1/3瓶饮料,1/10次理发。这个过程就叫做货币购买力下降。

购买力的计算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到,购买力和物价上涨是呈反相关的,而且物价上涨越快,购买力下降越快。

那购买力到底如何计算呢?购买力是根据物价上涨率来计算的,二者之间的公式是:

购买力下降程度=1-1/(1+期间累计物价上涨率);

这里物价上涨率,一般是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衡量标准,因而以“CPI上涨率”来替代以上公式中的“物价上涨率”。

我国的价格指数,除了CPI,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我们下面会根据CPI和RPI这两个指数来计算人民币购买力水平。

人民币购买力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就发生了恶性通胀,物价大幅飙涨,人民币购买力也快速巨幅缩水。后来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后,以新币(第二套)收兑旧币(第一套),新币兑旧币比率为1:10000,即1元新币等于10000元旧币,由此抹去了恶性通胀的印记。

1953年后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期,物价被高度管制,物价不是由市场自由调节的,而且人们购买消费,不光需要人民币,还得需要各种票证(物资短缺、票证配给制)。所以,在1953-1978年这段计划经济时期,真实的物价水平被行政管制之手所掩盖了,是无法显露出来的,而人民币购买力的测算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解更多可阅读我的文章《人民币通胀史:上涨的物价和缩水的购买力》

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经济体制转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物价管制逐渐放开,市场对物价的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我们以1978年为开端,根据物价数据来测算人民币购买力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到2018年,CPI指数从100上涨至650,累计涨幅550%,RPI指数从100上涨至462,累计涨幅362%。

根据以上公式“购买力下降程度=1-1/(1+期间累计物价上涨率)”,将“CPI累计涨幅550%”和“RPI累计涨幅362%”分别代人到公式中,计算得出:

1978-2018年间,按CPI累计涨幅计算,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程度=1-1/(1+550%)=1-100/650=1-0.1538=0.8461≈85%,即人民币购买力缩水了85%;按RPI累计涨幅计算,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程度=1-1/(1+362%)=1-100/462=1-0.2165=0.7835≈78%,即人民币购买力缩水了78%。

人民币购买力缩水85%(或78%)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18年购买力只相当于1978年购买力15%(或22%),比如1978年1元钱能买一斤米,那到2018,1元钱只能买0.15斤(0.22斤)米了。

▼图:1978-2018年间,我国CPI指数和RPI指数,以及对应计算出的人民币购买力水平。以1978年为基期,CPI和RPI的基期值为100,人民币购买力基期值为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丨格物·资本。

注:从建国到1993年间,我国统计的价格指数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为衡量标准。 1994年,我国开始单独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单独编制, 1994-1999年间, 我国的价格指数以RPI为主,以CPI为辅。2000年,我国对CPI的编制方法进行了大调整,而且从此之后,我国的价格指数以CPI为主,以RPI为辅。从上图可直观地看到,当CPI或RPI指数涨幅快时,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得快,当CPI或RPI指数涨幅慢时,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得慢。人民币购买力和物价上涨率呈反相关。

另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直饱受质疑,真实的物价涨幅可能比官方公布的要大,这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的缩水程度也更严重,不止85%。

购买力下滑的根源纸币购买力下滑,是全球皆有的现象,是所有纸币的通病,并非中国独有,美元的购买力也在下滑,欧元、英镑也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购买力下滑。

那么,购买力下滑的根源是什么呢?目前比较公认的货币理论是,货币超发是通胀(物价上涨)的根源。所以,纸币购买力下滑的根源是纸币超发。

货币发行是由一国政府垄断的,政府明明知道纸币发得越多,购买力降得越厉害,那么为什么还要一直扩张货币供应呢?

因为政府看待经济问题的立场和老百姓看待经济问题的立场不一样,政府是从宏观方面考虑,考虑的是经济增长、就业问题、社会稳定,而老百姓是从微观个人角度考虑,考虑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收入和物价二者涨速的对比)。

在政策制定者看来,货币供应扩张,能刺激经济增长,能解决就业问题,也能间接带动人们收入增长(收入增长也会抵消掉物价上涨的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从整体上提供国家实力和人们生活水平。这就是政策制定者的思考逻辑。目前各国政策制定者基本都认为,虽然货币扩张驱动物价上涨,但只要通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发生高通胀就行。

我国也是如此考虑的,货币供应的持续扩张,一方面刺激经济增长,提高了人们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推动着物价上涨。

▼图:1978-2018年M2、GDP增长率和物价。我国货币供应扩张和经济增长、以及物价上涨率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制图丨格物·资本。

人民币购买力与老百姓对于老百姓,关注的是两点:货币购买力(物价水平)和收入水平,这二者直接决定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怎么样?是不是实质性地提高了?若收入涨幅超过物价涨幅,那老百姓实质生活水平是在提升的,老百姓没什么怨言;但是若收入涨幅不及物价涨幅,那么老百姓就有怨言了。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物价上涨是平等地施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而收入上涨是因人而异的。吃穿住用行的价格上涨,每个老百姓都得被动地接受,通胀会平等地施加到每个人身上。但是,每个人的收入涨幅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财富大幅增长,可以完全不在于通胀,但有的人财富增长很缓慢,甚至停止或负增长,对通胀就特别敏感、特别担忧。

举个例子:假设今年物价指数为基期100,十年后,物价指数升至300,那么这十年间物价涨幅为200%,每个老百姓都得承受这100%的物价涨幅。同时,张三今年的收入20万元,李四今年收入5万元,十年后,张三收入为100万元(涨幅400%),李四收入为10万元(涨幅100%)。十年后,张三收入涨幅远超过物价涨幅,所以通胀对他实际生活影响不大,但是李四收入涨幅却不及物价涨幅,通胀对李四的生活影响就很大,李四的生活水平实际降低了。十年后,张三不会抱怨通胀,但李四会抱怨通胀。

这里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这个就另说了。

总结来说,站在政府的立场,是希望看到通胀(但要可控),所以政府本身就不会在乎货币购买力下降。站在高收入老百姓立场,通胀对自己没有多大影响,货币购买力虽然下滑,但收入却大幅提高了,抵消了通胀的负面影响,所以也不太在意购买力下降。站在低收入老百姓立场,通胀增幅超过了收入增幅,对实际生活影响很大,感觉就像被抢了钱一样,肯定会有怨言,所以,一般抱怨通胀的,都是广大中低层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