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从宏观层面看为什么要投资

2024-05-30 13:11热度:3807

1,投资首先要战胜资金的时间价值,即保值,避免绝对贬值就要跑赢CPI。2,投资还要避免财富的相对贬值,要跑赢GDP,以防止总资产衡量的社会价值下降。3,由于DGP的缺陷,它只反映新增资产的情况,却不反映新增财富的情况,因此跑赢GDP还不行,投资的最高境界是跑赢M2。

宏观经济学关于投资的几个问题

投资:是指新增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它是一定时期内增   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是要计入GDP中的。
1. 一年前建造的住房在建造好当期已经计入投资了,而购买二手的可以将其当做对其折旧后价值的交换,可以当做产权或使用权转移,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2. 购买股票和债券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产权转移,别人把债券卖给你,你有了到期获利的权利,但并未发生生产经营活动,不是经济学的投资。
具体可以参考《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 人大版的,上面讲的很详细。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对投资的重要影响

我国即将加入WTO,应对加入WTO的挑战也是今年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入WTO以后,关税将进一步下降,各种进口的数量限制和贸易壁垒将被消除,外商可以在我国直接投资生产,内销其产品,我国将成为一个几乎是不设防的开放经济,政府可用来保护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能力将大受限制,只有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国内一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需要尽快做出调整,才能面对严峻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乃为当务之急。
??
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和技术结构的选择都必须根据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以人多地少的东亚经济为例,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一般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劳动力价格低廉,而资本价格昂贵,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具备竞争力。在这种要素禀赋的条件下,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剩余就会更快、更多地被创造出来,加上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资本的回报率高,经济剩余的积累率也就会相应较高,如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储蓄率长期高达40%左右,东亚、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一般也在35%左右,因此,积累多、投资多,生产扩张快而有竞争力。
??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并不意味我国必须放弃目前需求增长非常快的信息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只不过在这些产业上必须选择合适的区段来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例,信息产品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硬件和软件。硬件产品的生产可按所需资本的密集度区分为R&D、核心芯片生产、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四个区段。前两个区段的生产,要求非常密集的资本,除非利用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诱因,吸引外资到我国来直接投资,否则,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发展,会因为生产成本太高,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后两个区段则属于劳动密集型,如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外壳甚至许多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计算机的组装等。这些都是我国比较优势之所在,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因为总的生产成本低廉,可以很快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应该大力发展。软件产品的开发、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所需的人力资本可分为两种: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品趋势的人力资本和编程的人力资本。目前的软件产品,以美国的英文软件市场为主,在了解英文软件市场需求方面我国没有比较优势,但在编程的人力资本上,只要受到同样的教育我国的编程人员和发达国家的编程人员没有差别,而我国编程人员的工资水平则要低得多,因此,除了中文软件的开发外,我国在英文软件的发展上,可以和发达国家的软件开发商合作,发挥我们的优势。总的来说,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我们必须与发达国家有所分工,现阶段应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开发、生产为主,不能不顾实际经济条件和效益去发展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开发和生产。
?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是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会导致我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永远落后,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永远落后和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相反,由于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经济剩余多,资本积累快,而自然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劳动力增长受到人口增长的限制,比较缓慢,因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亦即人均资本的拥有量的增加会比较快,资本由相对稀缺逐渐变得相对丰富,而劳动则由相对丰富逐渐变得相对稀缺。适应这种资源禀赋的变化,产业结构会自动作出调整,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自工业革命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世界上诸多发展中经济中,唯一赶上/缩小与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的差距的经济。他们靠的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应对WTO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政策上改变过去那种贪大、图新、求高的观念,给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发展的机会上同等的待遇,尤其在金融服务上也应该如此。
??
在谈到WTO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挑战中,多数学者把注意力放在我国现有的四大国有银行的呆帐和坏帐的比例上,降低国有银行的呆坏帐比例固然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改善我国现有的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从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各有利弊,在现实经济中,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企业、产业的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以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为主。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则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为主。
??
上述金融结构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决定的。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一般不依赖直接融资。而从间接融资来说,大银行天生喜欢为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这是因为无论银行贷款的数额大小,一笔交易的信息费用和其它成本相差无几,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所需花费的平均成本比小额贷款低许多。而且,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相对较小,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加大了大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中小银行则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项目,并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

??在准备迎接WTO的挑战上,我们应该确立按比较优势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此为准则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并按产业结构的特性来改革我国的金融结构,创造合适的政策环境发展中小银行,以此支持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在有条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领域,创造有利于外资独资和合资经营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在加入WTO后,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