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印度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4-04-25 15:01热度:8435

面对经济低速增长、通胀高位运行的双重挑战,印度货币政策面临两难,财政政策则因赤字水平过高,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潜力十分有限。为遏制通胀上升,印度央行自2010年初开启加息通道,至今回购利率和逆回购利率均已升至历史高位,分别为8.5%、7.5%。目前印度央行货币政策面临双重挑战:印度通胀水平仍旧维持高位,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不相上下,但经济恶化程度已经逼近2008年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下滑、金融市场日趋动荡,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政策目标已由抑通胀转为促增长(通胀水平已经下降),而印度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对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投鼠忌器,因此至今仍维持原有货币政策,在既要抑制通胀、又要支撑经济的两难处境中动弹不得。

印度财政结构?

印度经济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不仅扭转了当初经济几乎崩溃的局面,而且有几年还取得了较高的增长率。印度财政部长在公布2000~2001年度预算时称:“为了在10年内将贫穷的苦难从我们的国土上消除,我建议印度走上公正、持续、创造就业、年增长率7%~8%的增长道路。未来的10年将是印度发展的10年。”印度实行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如何?今后能否像中国那样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呈波动状态
  印度90年代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是明显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达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连续三个年度都超过或达到7.0%。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997~1998年度开始减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长率只有4%。工业增长从1991~1992年最低值0.6%开始,经过4年的努力达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后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估计2001~2002年度的增长率只有3.3%(注: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农业的增长情况并非令人满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间,农业部门年均增长率为3.4%。与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长率却下降了31.03%,仅为2.2%(注:孙培钧:《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第二代经济改革》,载《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农业及相关部门的附加值年增长率从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减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经济自改革以来虽然出现过几年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响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印度储备银行在其2001年报告中认为,“最近的经济活动减缓似乎反映了结构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两种因素的比重不同……”(注: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续的高额财政赤字、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瓶颈、关键部门的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表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情况(%)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a]2001[b]
  GDP增长1.35.15.97.37.37.84.86.56.14.0
  工业增长0.62.35.210.211.67.14.33.74.96.3
  农业增长-2.05.84.15.0-0.99.6-2.46.21.3-0.2
  财政赤字/GDP4.75.77.46.15.45.26.15.15.45.5
  出口增长-1.53.820.018.420.75.34.6-5.19.519.6
  进口增长-19.412.76.522.928.06.76.02.216.57.0
  偿债率30.227.525.626.224.321.418.31816.217.1
  注:a为临时数字;b为快估数字。
  资料来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二)国际收支平衡明显改善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统计的出口贸易额在1993~1994、1994~1995和1995~1996三个年度增长迅猛,分别达到20.0%、18.4%和20.7%。1994~1995和1995~1996两个年度的进口增长也大幅提高,分别为22.9%和28.0%。但是到了1996~1997年度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却分别下降至5.3%和6.7%,1997~1998年度只有4.6%和6.0%。2000~2001年出口增长19.6%,比上年的9.5%有更快的增长幅度。2000~2001年度进口增长7.0%,同1999~2000年度16.5%的快速增长相比有所放缓。印度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对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响。
  到2000~2001年度,国际收支贸易账目赤字从1999~2000年度的178.4亿美元(占GDP的4.0%)下降到143.7亿美元(占GDP的3.1%),无形收入117.9亿美元,可弥补82%的贸易账目赤字,剩余的25.8亿美元赤字约占GDP的0.5%,同1999~2000年的47.0亿美元和1.1%相比有较大改善。外汇储备曾一度降至最低点,仅10亿美元,而到了1993年3月就迅速恢复到64亿美元和1999年7月的274亿美元,2002年1月已经达到494.8亿美元。
  (三)外国投资大量增加
  印度的经济改革大大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投资环境改善之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第一次将眼光对准了印度。不仅当年撤离印度的可口可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500强之中的多家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国际、AT&T、壳牌、杜邦等跨国公司,也开始纷纷落户印度。从1991~1992年度至1997~1998年度期间,印度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44亿美元,而在1980~1990的十年间尚不足1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实际流入从1991~1992年度的1.35亿美元升至1997~1998年度的30亿美元。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2001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门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股份的政策,例如对电子商务、信件服务、炼油、宾馆及旅游业、制药业等部门,政府允许的外资股份最高可达100%。
  随着外资政策的放开,外国资本流入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机构投资、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趋势,而外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资本流入(如外国商业借款和印度侨民存款)的比例减少,目前在印度证券及外汇委员会登记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已超过500家,其中250多家来自美国。
  表2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百万美元)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613026
  国外发行股票
  机构投资者-3902135
  可兑换债券
  总计
  资料来源:《印度储备银行公报》,2000年10月。
  (四)外债结构趋向合理
  80年代,印度大量举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导致外债成倍增加。据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1991年印度的外债仅次于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印度采取了持续谨慎的外债管理政策,强调提高出口增长率,鼓励外国投资,严格控制短期债务,使商业债务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内。经过几年的努力,外债形势出现好转。首先是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重从1991年3月末的10.2%下降到1998年9月的3.68%,之后又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更促使印度减少短期外债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债结构已比较合理。在2000年9月债务总额中,长期债务占95.4%,短期债务占4.6%,优惠债务占37.5%。外债占GDP的比率也连年下降,从1992年3月末的38.7%下降到2001年3月末的22.3%以及2001年9月末的21%。偿债率(按现行价格计算)也从1990~1991年度最高水平的35.3%不断下降,并且已经进入一个适宜的水平,至2000~2001年为16.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至2000年9月底,曾是世界第三号债务国的印度已经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银行列入“少外债”国家。
  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印度政府长期采用赤字财政的办法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当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这一部分差额通常由外资或外援来弥补,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实行赤字财政。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印度经济学家都高度赞扬过赤字财政。印度在1990~1991年度曾创下了1135亿卢比的财政赤字记录。然而,高额的财政赤字也会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和通货膨胀等恶果。1991年印度出现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实行高额财政赤字的结果。
  印度政府虽然已经认识到财政赤字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顽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从1990~1991年度的8.3%降至1991~1992年度的5.9%,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里却一直保持在5%~6%之间。由于邦政府也存在类似的财政赤字,导致中央及邦的总财政赤字始终占到GDP的10%左右,这同改革前的情况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观。高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偿还不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产性投资,而且挤占了私人部门更有效的投资。
  印度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支出。政府的补贴主要用于化肥补贴和粮食补贴上。政府通过公共分配系统以低于市场价向消费者提供6种关键性商品,差价部分由政府补贴支出。1997~1998年度中央的补贴支出为1964.4亿卢比,占当年GDP的1.4%,而在1998~1999年度粮食补贴就高达870亿卢比。印度通过补贴的办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而不是通过建设新的农村基础设施如灌溉、电力等来加强农业,这一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这种办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难以维持的,一方面挤占了政府用于对道路、灌溉、技术升级等关键基础设施和社会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挤占了银行的贷款,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
  (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将落后偏远的地区同较先进的地区连接起来。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以满足工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来满足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务的及时分配,以实现经济的快速运转并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滞后,对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1996竞争力报告》把印度的基础设施排在49个国家之中的第48位(注: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对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来说,基础设施的状况对于刺激国内投资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FDI(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在广义上分为三类: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其他产地寻求(注:N.S.Sin-ddharthan,DecliningInvestmentRateandUnionBudge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March25,2000,p.1051.)。FDI的流向不仅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该国的收入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还取决于效率的实现。FDI出于对效率的寻求,关心的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利润。而成本方面的考虑主要是基础设施的状况、劳动力成本等。如果一国的基础设施滞后,势必带来生产的高成本,影响FDI的流入。可见,仅有吸引外资的种种优惠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