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请举二例重庆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2024-05-30 00:40热度:542

1、在物力上的贡献

战争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50万吨。而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年产钢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就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的20—30倍。日本作战飞机2700架,中国仅有305架,拥有200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占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初期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则相当于中国的8-9倍。

重庆作为大后方的中心,聚集了由沿海内迁的大批工厂企业,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地供应前方各种军需民用物资。重庆人民发扬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不分昼夜地生产,保证了前线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才使战争形势逐渐发生逆转,中国由弱变强,日本由强变弱。

在军用物资方面:抗战期间,大后方兵工厂共32家,重庆有17家,占53%;大后方兵工厂工人共12.7万,重庆则有9.4万,占74%。主要的常规武器重机枪、迫击炮、步枪、手榴弹都能生产并在保证前线需求后还有剩余。

在民用物质方面:重庆工人每月生产柴油3万吨,机油3-4万加仑,文化用品2.8万吨,每日生产面粉7万袋。整个抗战期间,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地区的农民共捐出粮食8.4亿石,占国统区的1/3。在财力方面: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共担负了44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3。

此外,重庆人民还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募集战时公债,认购建国储蓄活动;开展了献金、献机(飞机)等运动,募集金额、物质大多居全国各省之首,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2、在人力上的贡献

日本虽强,但是小国,人口有限,兵源不足。中国虽弱,但是大国,人口众多,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这是坚持持久战,扭转战争形势的一大关键。重庆以首都人民的姿态,不断动员、组织了大批人力支援抗战。

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先后征兵302万,占国统区五分之一。其中,上到前线的川军有60多万。据不完全统计,川军战死者26.3万人,负伤者35.6万人,失踪者2.4万人,总计64.3万人。川军出川,多数由重庆集中,乘船东下武汉,开赴抗日前线。每一批出川军人路过重庆,重庆人民都组织盛大的欢送,极大地鼓舞了军人的斗志。在开赴前线的军人中,有川军名将李家钰、王铭章、饶国华、许国璋等战死沙场,有长眠在北碚梅花山的陆军上将张自忠等外省籍的抗日名将。此外,1943年12月10日,重庆市第一批征调的赴印度运输工人共2230名,开往印度、缅甸前线服务;12月30日,第二批又有1700多名运输工人赶往印度,为反攻缅甸的胜利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