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

2024-05-31 08:09热度:1837

经济的运行就像机器的运行。从本质上来说,它就像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机器,尽管这并不容易理解。我写这篇报告就是为了描述我是如何理解经济的运行方式。我的描述和一般的经济学家的描述略有不同,您要自己判定我说的是否合理。我会从简单入手,逐渐铺展,所以还请耐心地往下看。若您耐心地跟随我的思路,便可以理解和评估我的描述。

  经济如何像机器一样运行:“一个以交易为基础的运行方式”

  简单来说,经济实际上就是大量交易的总和。诚然,单独的一笔交易过程很简单,但由于经济是由大量交易组成,所以它看上去要比实际更显复杂。如果我们不是自上而下来研究,而是从交易的角度自下而上的来研究的话,理解起来将会容易得多。

  一笔交易就是指买方支付给卖方货币(或信用),同时卖方给买方提供物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所有的买方和卖方为同一种物品进行交易,这就构成了一个市场——例如,小麦市场就是由持有不同目的买方和卖方做出的各种交易组成。所以,尽管看似复杂,经济其实不过就是由大量的简单交易共同运行组合在一起而已。

  对于一个市场(或对于经济),如果你知道花费的总资金量(或信用量)和总销售量,你便获得了用于理解它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一种物品、服务或金融产品的价格等于买方的总支出(total $)除以卖方的总销售量(total Q)。因此,想要了解一个东西的价格,你只需要知道总支出和总销售量就足以。虽然在任一市场都会有很多持有不同交易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但其中最主要的买卖方的交易目的通常较易理解,如果从交易的角度自下而上来研究,把它们加总起来来理解经济就不会那么困难。下面用简单的图表来进行说明。这个供需观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观点,传统的观点用数量来衡量供给和需求,并且采用弹性系数来描述供需之间的价格关系。这种差异对理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要了解这个框架,需知道的另外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消费既可以通过货币又可以通过信用来实现。好比你去商店买东西时,你可以用信用卡或用现金付款。如果你用信用卡付款,那么你就创造了信贷(承诺未来支付),反之,如果你用现金付款,你就没有这种负债。

  简单来说,不同的市场、不同类型的买方和卖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共同构成了经济。为简明起见,我们接下来把它们分组,然后总结经济如何像机器一样运行。基本点如下:

  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价格的所有变化都归因于1)货币的变化,或2)支付的信用量(total$)的变化,以及这些被出售的物品、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总量(total Q)变化。总支付额(total $)的变化通常比总销售量(total Q)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影响更为显著。那是因为货币和信用供给量(total $)比任何东西都更易发生变动。

  为方便起见,我们把买方分为以下两大类:1)私人部门,2)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包括“家庭”,以及国内外的企业。政府部门主要包括:a)联邦政府,主要购买物品和服务,以及b)中央银行,它是唯一能够创造货币的机构,主要购买金融资产。

  比起生产或供应物品、服务和投资性资产,创造(或停止创造)货币和信用以及产生通过这两者满足的需求较为容易,于是产生了经济和价格周期。

  资本主义制度

  如前所述,经济主体购买和出售:1)物品和服务; 2)金融资产,并且他们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来支付:1)货币,或者2)信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这个交易通过自由选择来进行——构成“自由市场”,物品、服务和金融资产的买卖双方根据自身利益需求来进行交易。金融资产的创造和购买(即借贷和投资)的过程被称为“资本形成”。之所以能产生资本形成是因为金融资产的买卖双方都相信达成这些交易对自身有好处。债权人之所以愿意提供货币或信用给债务人,是相信债务人在未来会偿付更多。所以,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前提是有大量资本供应者(即投资者/贷款人),向大量资本接受者(借款人和股权卖方)提供货币和信用,以换取有信用的债权,并且相信这个债权在未来可以带来比投入更多的回报。虽然货币由央行控制,但是信贷能够被凭空创造出来——即任何有意愿的双方都可以约定用信贷来做交易,即使信贷会受央行政策影响。在经济泡沫中,被创造出来的信用超出将来可偿还的能力范围的话,就会造成破产。

  当资本紧缩时,经济随之紧缩,用于物品、服务和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和/或信用出现短缺。紧缩通常在两种情形下发生,即衰退(即短期债务周期下的紧缩)和萧条(即去杠杆下的紧缩)产生时。衰退通常比较好理解,因为它经常发生而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而萧条和去杠杆较难理解,因为不常发生,很少有人经历过。

  短期周期(通常称为商业周期),产生于a)消费支出的增长(S,即基于货币和信用增长的总消费支出)快于产量的增长(Q),导致价格(P)上升,直到b)消费支出的增长因货币和信用紧缩而变慢,这时便产生了衰退。换言之,紧缩的央行政策(通常用以对抗通胀)造成私人部门债务收缩,由此引起经济紧缩从而产生衰退,当央行实行宽松政策时,衰退结束。当央行降低利率来刺激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信用的增长时,衰退结束,因为更低的利率会1)降低债务偿付成本;2)减少因用信用付款而产生的每月偿付额(实际上是成本),这会刺激对信用的需求;以及3)通过以更低利率贴现现金流的现值效应来提高像股票、债务和房地产这类产生收入的资产的价格,造成消费支出上的 “财富效应”。

  而相应的:

  长期债务周期,产生于债务的增速快于收入和货币的增速时,直到债务偿付成本过高时才结束,因为利率已经降到最低限度。去杠杆是一个减少债务负担(即相对于收入的债务和债务偿付成本)的过程。去杠杆的过程一般会通过以下组合方式来进行:1)债务减免,2)紧缩,减少支出,3)财富再分配,以及4)债务货币化。萧条是去杠杆化下的经济紧缩阶段,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央银行已经无法通过降低货币成本来扭转私人部门债务收缩的状况。在萧条期,a)大量债务人必须偿还比他们原本的债务更多的货币;以及b)货币政策在降低债务偿付成本和刺激信用增长方面都是无效的。通常,货币政策在刺激信用增长上不管用,这要么是因为利率无法再降低(因为利率已经接近0%),再降低会碰触到影响消费和资本形成的经济状况的临界点(这造成紧缩性去杠杆),要么是因为大量货币涌入购买通胀对冲资产,而不是增加信贷,这造成通胀去杠杆。萧条通常通过中央银行印刷货币以使大量债务货币化来结束,用来抵消债务减免和紧缩带来的通缩性萧条效应。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萧条是去杠杆化的紧缩阶段,但是如果管理得当,去杠杆化过程(比如减少债务负担)并非一定会出现萧条。(详见我们的另一篇报告《关于去杠杆化的深入理解》)政府在衰退和去杠杆两个问题上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可以帮助大家判断当下是属于哪种情况。例如,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央行一般通过“印刷”货币来采购大量的金融资产,来弥补私人部门信用降低,而在衰退阶段绝不会听说采取这类措施。此外,在去杠杆化过程中,中央政府通常扩大消费支出更多是用来弥补私人部门消费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