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分析

2024-05-31 02:11热度:4781

我国是处于体制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问题上,我们还是可以借鉴三国的经验,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1995年颁布的5中国人民银行法6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龚方乐!应宜逊,2000;谢平,2000)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确定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实际上归结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M1和M2的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预定的调控目标,货币供应量目标不再有效,应该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建立一个以通货膨胀率为调控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笔者认为,从美英德三国的实践看来,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根据本国当前的实际经济金融条件进行调整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实际情况,目前实行通胀目标法存在以下一些困难:(1)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通胀目标法要求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因为汇率目标与通胀目标有时会发生矛盾要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尚需时日(2)采用通胀目标法的前提之一是中央银行对通胀目标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能够综合观察多种指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了解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有预测通货膨胀的技术和能力而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3)在中央银行独立性方面,根据5中国人民银行法6的有关规定和从当前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要实现通胀目标法所要求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仍很难(4)在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可信度方面,与实行通胀目标法的国家相比,我们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我国目前过渡到通胀目标法的条件还不具备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由于我国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实面临着部分学者所指出的一些问题,如可测性问题!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问题等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这一指标,合理界定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统计范围,以确保其可测性,增强其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同时,我们应该借鉴美英德三国的做法,监测更多的信息变量,建立相应的经济模型,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最终形成一套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预期通胀率等指标在内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体系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 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而在美英德等国利率则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我国目前应该积极推行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央行的间接调控能力 3.美英德三国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信誉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值得借鉴近年来,我国 中央银行在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编写5货币政策报告6,阐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以月报!季报!年报的形式公布金融数据等但是我们仍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如增加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增强中央银行引导公众和市场的权威性,培育理性的市场预期,提升中央银行信誉当然,从长远来看,我国已经加入WTO,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将面临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加强!利率和汇率的套利投机等等问题,这些变化在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较强的冲击,并迫使大部分国家放弃了货币目标法届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如何选择,是借鉴美国的做法,不明确公布名义目标以进行有益的探索,还是借鉴英国的做法,直接采用通胀目标法,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今年,中国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高增长、低消耗之路。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表示, 尽管1月份中国CPI保持在相对高位,但是,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时,CPI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全年有望在2%至3%徘徊。 通货膨胀没有基础 从去年10月起,中国消费价格指数结束了连续20多个月的负增长,由负转正,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上升1个百分点多一些,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出现摆脱通货紧缩的迹象,也说明中国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不过,面对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自去年10月份起大幅上涨、月度CPI连续保持在3%以上相对高位,以及钢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有人提出了中国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疑问。 对此,姚景源表示,目前国内各种商品库存并不是短缺到能使价格上升过高的程度,并且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资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今年进出口总额预计仍将超过8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大概占到GDP的60%,说明中国60%的经济活动和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现在全球经济仍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物价也相应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基础。 消费价格变化不会太大 姚景源表示,价格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2003年的经济高增长同时带来大量的消耗,正是这种巨大的消耗拉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新的一年里,随着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走上高增长、低消耗之路,对钢材、水泥、能源的需求都有可能会下降。 他指出,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判断首先要看GDP指标,要看清整个宏观经济增长处于什么状态。另外,要看价格指标,因为价格是一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反应,是一个现行指标,决定下一步的经济走势。价格当中主要有三个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企业原材料购入价格指数。尽管这三个价格指标去年都处于上升状态,但具体分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危险。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带动,而食品价格上涨,其中主要又是由于鲜菜价格的上涨,带有季节性和区域性,有一个短暂性和时效性。 供求关系继续改善 从2004年供求关系看,中国的社会总供求关系继续改善,物价涨幅有所提高。 他同时指出,中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仍未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并不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近60%,多数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球总体价格水平偏低的条件下,中国可贸易商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 就目前而言,还看不到导致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因素。2004年,中国物价将总体保持稳中有升,但回升的幅度不会大。 民营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