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如何实现城郊农业向高质量发展?

2024-05-31 17:09热度:8580

据报道,日前农业部负责人表示,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最优越,必须促进城郊农业向高质量发展。

报道称,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容量最大,城市居民购买力最强,个性化优质化农产品需求更旺盛,大中城市居民对绿色更看重。城市高楼林立,满眼钢筋水泥,城市居民渴望到农村看山望水忆乡愁、洗肺养眼伸懒腰,也愿意为此支出。

大中城市耕地资源有限,但借助城市较强的工业实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上有独特优势,大中城市资源要素更聚集。人才众多、资本雄厚、信息发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未来应该要率先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断优化都市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培育更多绿色低碳的特色产业,加快恢复健康稳定的田园生态系统,推动绿色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协调发展。

文章来源:央广网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是什么?

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是: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与保障

“十四五”期间,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相对均衡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准则。

“十四五”期间,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

“十四五”期间,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按照“二十字”方针,在巩固脱贫成果、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借鉴脱贫攻坚时期的经典做法,从政策保障、机构设置、组织优势、职能转变、技术支撑、文化建设和项目评估七个方面确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展。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与保障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接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路线图: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指出了9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一,统筹村庄发展目标。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研究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第二,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的保留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第三,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守好耕地红线。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布局,保障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发展合理空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第四,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性。防止大拆大建,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规划和引导,保护好村庄的特色风貌。第五,统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在县域、乡镇域范围内统筹考虑村庄发展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以安全、经济、方便群众使用为原则,因地制宜提出村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规模、标准等要求。第六,统筹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引导工业向城镇产业空间集聚,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明确产业用地用途、强度等要求。除少量必需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外,一般不在农村地区安排新增工业用地。第七,统筹农村住房布局。按照上位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建设用地管控要求,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充分考虑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提出住宅的规划设计要求。第八,统筹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分析村域内地质灾害、洪涝等隐患,划定灾害影响范围和安全防护范围,提出综合防灾减灾的目标以及预防和应对各类灾害危害的措施。第九,明确规划近期实施项目。研究提出近期急需推进的生态修复整治、农田整理、补充耕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等项目,明确资金规模及筹措方式、建设主体和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