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宏观经济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什么

2024-05-30 15:05热度:5914

一、 稳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6 年经济运行保持了缓中趋稳的态势,增长速度在中高速的台阶上比上年有小幅放缓,但是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季度之间非常平衡。前三季度增长了6.7%,预计全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潜在增长率下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2017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因此,宏观政策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 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持续健康稳定。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供给与需求平衡, 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以综合性和带动性更强的手段推进,包括适当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支持脱贫攻坚等政策措施。2016 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是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既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又有力带动民间投资。截至2016 年9 月末,财政部两批示范项目232 个,总投资额7866.3 亿元,落地率达58.2%。近期确定的第三批示范项目达516 个,投资总额逾1.17 万亿元。
财政预算主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2016 年适当提高了赤字率。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全国财政赤字安排21800 亿元,比2015 年增加5600 亿元,赤字率为3%。通过提高赤字率,支持了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并将筹集资金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既带动了投资,又保障了民生。2017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大发力空间,仍是继续大力实施减税降费,真正把企业负担减下来。政策立足点,应放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税费成本上,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2017 年仍然提出了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第二,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就是适应第五章 新谋划———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货币供应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2017 年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 稳环境:综合性搭配运用多种宏观政策手段
宏观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稳中求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针对变化及时预调微调,既有利于稳定宏观环境,又要有利于结构调整,整体提升国民经济素质。
第一,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使市场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制度和长效机制,既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又要防止出现大起大落。金融政策严格限制信贷资金流向投机性住房;土地政策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在市场监管政策上宽严相济,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高泡沫和高库存并存的局面。
第二,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创造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要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这几大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大市场的开放力度。在稳定民间资本投资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补齐短板,培育新动能新业态,改造传统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注重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在宏观政策中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金融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一直颇受关注,也存在局部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弱化、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目前已建立了透明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截至2016 年9 月底,地方已经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347 亿元,占全年新增限额的96.2%,通过用好用足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增长、补短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制定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收入划分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革,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三、 稳预期:优化制度环境稳定宏观环境
稳定预期是稳定大局、稳定环境的重要因素。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预期的稳定性。
第一,稳住GDP 增速,保持经济中高速换挡顺利。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如果形成惯性下滑,会引发经济运行紊乱和系统性风险,甚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GDP 增速持续性下滑期间,需要优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高超的宏观调控技巧,稳增长、稳就业、稳消费、稳预期成为极为重要的考量维度。
第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来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让企业专注于持续性的创新活动,而不是热衷于炒作和投机取巧,消除一些不稳定隐患。
第三,社会政策要托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