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全球化对世界以及人的好处?

2024-05-31 11:17热度:7826

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下利用外资与我国的产业安全 [摘要] 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下国际直接投资发生了新变化,使得我国国内经济建设和引资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尽管吸引外商投资及其技术转让,是我国现阶段各级政府都争相采取的对策,但利用外资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附带了高风险,甚至会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进而危及国家的产业安全。因此,要求我国采取新的引资对策和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新举措。[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利用外资;国家产业安全 一、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特征与不同国家的境遇1. 新一轮全球化浪潮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正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表现出与以往全球化不同的新特征: (1)上一轮全球化的内容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新一轮全球化浪潮还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的全球化; (2)传统的经济地域正在被经济网络所取代,经济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区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之中,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 (3)跨国公司虚拟企业的形成,导致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对其投资行为进行跟踪管理; (4)落后国家和地区成为发达国家“夕阳产业”的转移地。这些变化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面临完全不同的目的和境遇。2. 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其目的在于利用其优良的经济环境、相对较高的经济技术素质,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输出其经济、文化价值观念。过去,全球化浪潮波及的区域及力度都较小,基本上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眼下的全球化浪潮正由表及里向战略纵深快速推进,已经深入到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基础领域(例如金融市场) ,引发诸如亚洲金融危机等经济震荡。从本质上讲,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目的只是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3. 全球化浪潮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运事实上,经济全球化附带着高风险,导致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深陷经济全球化“陷阱”。诸如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区域集团乃至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藉此取得成功,有的甚至还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经济落后→发展区域集团→贯彻经济全球化政策→出现经济泡沫→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我们把它称为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同时,国际游资过度投机往往导致市场的无序化和高风险,这必然会破坏市场运行的效率,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国际融资的成本,最终必然影响到该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经济全球化“陷阱”的根源所在。[ 1 ]二、在华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挑战产业安全问题,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指外商利用其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抢占国内市场,由此产生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威胁。[ 2 ]“十五”时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增长速度如图1所示。图1 “十五”时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增长速度①随着我国引进外资的增加,外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可以窥见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威胁:1. 在华外资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超过50% 第7期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下利用外资与我国的产业安全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1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1019亿美元。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为8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4%。其中出口额4442 亿美元,增长31. 2%; 进口额3875亿美元,增长19. 4%。[ 3 ]2. 近90%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外资企业创造2005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4001个,实际使用金额603亿美元。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合同项目28928个,实际使用金额424. 5亿美元;在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 4%和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 2%和3% 。外资企业创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如表1:表1 2004年1 - 9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按企业性质分类统计②企业类型出口金额(亿美元)同比增长率(% )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国有企业96. 5 19. 3 8. 5三资企业合作企业18. 2 10. 6 1. 6合资企业235. 5 50. 6 20. 9独资企业732. 1 62. 9 64. 8集体企业18. 1 31. 8 1. 6私营企业29. 1 77. 1 2. 6其他企业0. 078 74. 9 0. 0073.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化倾向愈益明显目前,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在中国经营数年后,通过增资扩股,转变为母公司控股型合资企业甚至独资企业。近年来新批准的外商独资企业也超过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从全国情况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三种主要进入方式的比重曾出现两次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至1985年,无论是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还是实际到账外资金额的存量还是流量,合作企业高于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但是从1986年起,合资企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到账外资金额先后超过合作企业,并且保持整整10年的领先优势; 1997年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经历了又一次结构性变化,独资企业在经历10余年的持续增长后,首次在项目数量和合同外资金额方面超越合资企业。在1997年新批准的20976家三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为9001 家, 占42. 91%; 中外合作企业有2373 家, 占11. 13%;外商独资企业有9602家,占45. 78%。1999年,独资企业当年实际到账外资也首次超过合资企业。此后,独资企业独占鳌头的发展势头一直保持至今。截至2005年,中国共实际利用外资8091. 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24. 3亿美元。[ 4 ]外资在我国进入模式的变化验证了海默的观点,即国际资本对与东道国创办合资企业不感兴趣,而更乐意创办独资企业,以保持其垄断优势地位。4. 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接近警戒水平按照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 ,一般行业为30% ,少数竞争性行业50% )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因此,在外资引进业绩骄人的今天,对外资市场控制率的分析和监控,尤显其对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占有情况如表2:表2 1993 - 2004年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③年份外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亿元)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亿元)外资市场占有率(%)1993 3290. 77 38084. 13 8. 641994 5528. 81 42398. 57 13. 041995 9022. 61 52936. 21 17. 041996 10815. 20 57969. 98 18. 661997 13019. 55 63451. 48 20. 521998 15604. 60 64148. 86 24. 331999 17966. 55 69851. 73 25. 722000 22545. 74 84151. 75 26. 792001 26022. 08 93733. 34 27. 762002 31189. 27 109485. 77 28. 492003 43607. 63 143171. 53 30. 462004 57831. 51 187814. 77 30. 79三、利用外资仍是我国今后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既然经济全球化暗藏“陷阱”,我们是否就应该“闭关锁国”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外资的利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了大量外资,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2003年、2004年还成为了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今后,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经济仍然是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全球化“陷阱”论并非全盘否定经济全球化。积极并谨慎地加入全球化,使本国经济能充分利用外资并克服其弊端,那么:“国与国就不会相互极端嫉妒并且所有国家的生活水平都能提高,导致战争的经济因素就会被去除,我们也就因此能拥有合理的持久和平的机会”。[ 5 ]1. 引进外资与国际商业资本获取超额价值的期望相符在商业资本的运动G - W - G’(货币- 商品- 货币’)形式中,两次变换位置的,不是同一块货币,而是同一件商品。买者从卖者手里得到商品,又把商品交到另一个买者手里。只要G- W - G的’ 循环全部完成,就发生货币流回的现象[ 6 ] ( P626 - 631) 。尽管可以人为控制外资流入本国,但显然与国际商业资本自身需要流动的要求背道而驰。只有因势利导,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益处,克服其对我产业安全的威胁。2. 作为资金相对缺乏的国家仍需利用国际资本来发展本国经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合理化;有效地提高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尽管居主导地位的还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对华投资,主要来源于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及东盟四国,但比重在逐渐下降;发达国家对华投资虽然居次要地位,但是其比重正在快速上升。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638. 1亿美元(未包括对外借款) ,是1985 年的28. 2 倍,1995年1. 7倍。外资大量进入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976. 7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 6%;实______现进出口总额8317. 2亿美元,占全国的58. 5%;其中出口额4442. 1亿美元,占全国的58. 3% ,与1999年相比提高了12. 8个百分点,比1991年则高出了31. 5个百分点。2006年1 - 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019家,同比下降6. 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42. 63亿美元,同比增长2. 14%。[ 7 ]尽管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要面临风险,但同时也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以及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四、制定正确的引资对策,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经济全球化尽管能够使得参与者获利,但利益的天平绝对不是平衡的。从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所具备的各种内部条件以及基于利益的与外部的各种联系,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显然处于被动的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将使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改变边缘地位的状况。要取得利用外资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双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把外资的引入与支柱产业的培育相结合抓住利用外资重点,引导外资合理投向:一是利用外资要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或用先进技术改造大型机构及成套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精细化工和医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二是利用外资要与当前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环保产业等高科技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尝试引进外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三是利用外资要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进一步利用外资,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鼓励外商投资能源、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重大基础性项目,引导外商投资开发旅游产业。2. 把外资的引入与民族品牌的成长相结合(1)适度保护民族工业,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改善我国的产业组织状况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所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议框架内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民族工业,尤其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和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进行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引导外资进入国有企业改造,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使“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发挥实效,提高民族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在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强化市场准入的限制,减少外资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保护民族品牌等民族工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等。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促使工业结构从以中小企业为主向以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利用购并等当今世界现代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方式,通过购并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并借此培育我国第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与实力强大的国外跨国公司抗衡。(2)制定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的流向近几年来,外国国际投资出现了资金加速流向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新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开放。统计资料显示, 1998年,我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2. 88% ,远低于发达国家75%以上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仍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截至2005年,中国各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25. 1亿美元,其中,东部10省市占81. 2% ,中部6省占7. 6% ,西部12 省区市占4. 5% ,东北3 省占6. 7%。与1979 - 2000年相比, 2001 - 2005年东部10省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下降了1. 4个百分点,西部12省区市下降1. 2个百分点,而中部6省和东北3省分别增加了1. 7和0. 9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5年的增幅来看,东部10省市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的增长速度还是最快的,为年均7. 9% ,而同期中部6省只有4. 5% ,西部12省区市只有0. 3% ,东北3省则为负增长,为- 1. 3%。尤其是在2005年,东部10省市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提高了7. 8个百分点,而中部6省和东北3省分别下降了3. 4和4. 8个百分点。[ 8 ]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根据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基础产业薄弱的特征,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领域。同时,引导外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五、结语经济全球化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该制度的形成缘于它能提供的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隅,而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配置。利用外资在为我国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附带了高风险,甚至会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进而危及国家的产业安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众多发展中国家深陷经济全球化“陷阱”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我国利用外资正从粗放型向质量型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外资的利用与本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有选择地利用外资,根据本地区经济特点,适时调整自身产业结构,避免成为外资来源国“夕阳产业”的转移基地。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国经济。试图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有极少数,大多数国家依然贫穷落后。如何摆脱落后的面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拉大的经济差距,依然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解决的难题。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尽快摆脱落后的经济状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2000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报告》指出:“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民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配也不平衡。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伤害,这些力量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有的国家发展速度较快,而有的则远远落在了后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尽管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并没有受到公平待遇。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样也在拉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康德苏曾评论说“贫困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速度是不能容缓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已成为爆炸性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其次,它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受过教育或拥有资源或垄断权力成员,可以在发达国家之间自由流动或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受较少教育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成员却与此相反。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一个高薪收入阶层会涌现,由此会造成收入严重集中化使贫富差距拉大,而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损害着他们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并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面前,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应对,未雨绸缪,扎住机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