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春耕在既,疫情影响,今年农民收成会有影响吗?

2024-06-03 06:42热度:2567

个人观点:

大家好我是七月黄晓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以下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从自己所了解和自己村里的情况出发,我老家的春耕已正常展开。

因为今年的疫情,很多行业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会影响到我们春耕,影响我们的收成吗?

春耕每年的时间都基本固定,除非受自然条件的影响,①春耕所需要的首先是我们农民,在农村农民受疫情的影响,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农民的身体健康,自然可以春耕了。

②另外一方面,春耕需要的农资,像种子,化肥,农药,农具,农机,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疫情对农资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按照以前来说,都会在春耕前有一定的存储量,这是关系到大家吃饭的问题。

我自己的老家春耕已经开始了,所需要的农资还是可以有保障,像我家里,有一台小型的耕田机械,我的稻田不多,我爸爸自己就耕种了,稻谷种子已育秧了,和以往一样。

最近我在北方,大型拖拉机在3月份就开始耕地了,很多土地都耕好,田间地头也陆陆续续有人在劳作。

总体来说,疫情对我们种地的农民来说,影响不会太大,希望今年能和以往一样能有好收成。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什么?

是什么?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怎么干一、文化为魂

近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从最初的1.0观光型到现阶段所热捧的3.0度假型产品,伴随着大众对旅游的文化内涵个性化的需求以及国际旅游巨头入驻中国的挑战,有个性、稀缺的旅游产品正在超越同质化、流水线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业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意味着未来乡村旅游产品间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战而是品牌战,“人性化”、“人格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将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人性化”、“人格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无不有着独特的文化IP,因此为独特的IP制定鼓励和保护的标准也迫在眉睫。

1、聚焦IP

乡村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有些资源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资源则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的深处,需要探索、反复求取、钻研、创造性地挖掘和转化,并锁定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目标客群,思考和梳理出项目地的业务和产品,并做出取舍,不再是仅仅寻找一个传播概念,而是找到共通的情感及文化认同感,通过一种普遍的认知感觉,抵达、构建出隐藏在资源里的灵魂、个性、精神,聚焦出最具有发展潜力、最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IP,形成IP引爆源。

2、塑造IP

在有旅游的村落,塑造IP就是建筑、景观、田园、旅游项目等上面加上核心文化的符号、标签,使其变得生动、有个性。而对于纯产业发展的乡村,则可用文化包装村落布局、建筑、景观、田园等。使得美丽乡村“一村一品”,而不是”千村一面”。

3、延伸IP

“旅游+”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旅游+第一产业带动乡村扶贫,旅游+第二产业引领乡村加工业转型,旅游+第三产业点亮创意升级;整合旅游资源,以旅游产品IP为核心,实现旅游产品融合,促进旅游新业态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加速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面,延伸旅游产品IP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IP价值链!

4、运营IP

IP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客流,是自带流量的,内容包括常规的主题定位、产业植入、项目体系、旅游形象、宣传口号等,范围较广、维度多,而且是互根互生、互证互化的,彼此交流、四通八达的。要想成为周边或省内外居民常来常往的第二生活、休闲、娱乐、度假等空间,就要对IP产品进行精细化运营,提升IP价值,拉近与游客之间的情感纽带距离,传播、构建文化认同感,让消费游客与品牌之间产生“黏性”,让IP持续爆发、生成、演化其价值。

二、产业为体

1、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

2、乡村振兴产业七种兵器

(1)旅游产业+旅游村落

须满足以下条件:有优势旅游资源;或在核心城市休闲外溢区内;或有优势景区可依托。

(2)特色农产业+加工业+旅游

形成独特的农业种植或养殖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延伸,横向延伸加工业,纵向延伸旅游产业。

(3)特色天然资源+旅游度假养生

这里的特色天然资源指的是避暑、避霾、避寒资源,和森林、海滩、温泉、中草药等资源。

(4)特色历史人文+传统工艺+旅游

所谓特色历史人文指的是独具区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景观风貌等。

(5)特色加工制造+旅游

由特色加工业引起的产业集聚,并加上旅游引导,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

(6)特色服务业+旅游

本村落居民从事趋同的行业,或者历史形成的服务业等。

(7)无中生有+旅游

这里的无中生指的是透彻研究市场后,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的旅游核心产品或核心产业。

三、用地唯实

1、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关于土地的分类标准是为解决土地性质问题,包括农用地、一般农田、基本农田、林地、荒地、宅基地等一系列的用地性质。城乡规划关于土地的分类标准是针对土地上附着建筑物的性质。

一般乡村规划须按照城市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来做,并遵从上位的土地利用规划。

2、乡村旅游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2015年11 月25日,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但旅游规划需要落地实施,首先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可实施。而《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对旅游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却未详细列出。勇先创景认为:旅游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可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来制定,便于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等进行有效的衔接。

3、用地的禁忌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和使用管理应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及其他相关区域保护发展建设等规划,不符合的,不得批准用地和供地。而涉及到基本农田、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风景名胜区的一级保护区等的用地,一定要慎之又慎!

四、人才为本

围绕“1+6”展开规划,即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发企业、新型农民、返乡农民、留守农民、创业创新人才的关系。

常规的路径是:创新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科技、信息、人才、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措施,构建全链条优惠政策体系,吸引创业创新人员及企业;建立国际乡村人才交流平台;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整合具有区域特色的合作社、农业种植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成立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对返乡农民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乡村就业创业项目;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市场准入,完善政府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活力。

另外,政府基层工作人员是政府工作能否做到位的关键,加强政府基层工作的培训、监督、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五、规划种类

乡村振兴规划涉及到的规划——以县域为例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深度要求:解决县域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定位、布局、核心产业、支撑体系等。

2、乡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本遵从城市规划或旅游规划规范要求。

3、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

深度要求: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并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初稿的深度。

4、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深度要求:总体平面设计方案,功能分区;村庄建筑风貌和景观风貌的改造,重要项目的设计效果图、平面、立面图,以及尺寸和材质;村庄及重点项目的管网、管线、标识;整体鸟瞰图等。

更多乡村振兴战略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勇先创景旅游规划